大鱗大馬哈魚
大鱗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tshawytscha (Walbaum, 1792) ,鮭科太平洋鮭屬的一種鮭魚。是太平洋北部海域所產的一種具有很高商業價值的大麻哈魚,是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體大肥壯,大馬哈魚不僅是黑龍江省的大型珍貴特產魚類,也是中國淡水名貴魚類之一。
目錄
生活習性
鮭魚又稱三文魚,是深海魚類的一種,為常用的食品之一。鮭魚生活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在美洲大湖及其他湖亦可找到。
鮭魚在淡水環境下出生,之後移到海水生長,又會回到淡水繁殖。傳說鮭魚會游回它自己的出生地里進行繁殖,而研究發現游進溪流的鮭魚90%都在同一條溪流誕生,但它們怎樣懂得游回同一條溪流則仍是一個謎。
太平洋品種的鮭魚,一般在繁殖後數周便會死亡。[1]
大馬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里死"。大馬哈魚是一種海河洄游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肥育、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
在中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馬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
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
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大鱗大麻哈魚 | 拉丁學名 | Oncorhynchus tshawytscha (Walbaum, 1792) | 別稱 | 王鮭、奇努克鮭 | 界 | 動物界 | 英文名稱 | king salmon或Blackmouth |
門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 硬骨魚綱 | 亞綱 | 輻鰭亞綱 | 種 | 大鱗大麻哈魚 |
目 | 鮭形目 | 亞目 | 鮭亞目 | 科 | 鮭科 | 亞科 | 鮭亞科 | 屬 | 太平洋鮭屬 |
形態特徵
亦稱王鮭、奇努克鮭(chinook salmon)、春鮭(spring salmon),亦作quinnat或tyee。
鮭科(Salmonidae) ,學名Oncorhynchus tshawytscha。物種珍貴,產北太平洋。體重約10~20公斤(22~44磅)。
銀白色,具黑色圓斑。於春季繁殖,成魚回遊上溯育空河3,200公里(2,000哩)。幼魚達1~3齡方入海。
他們已經成功地被引進密西根湖,以代替為海七鰓鰻所消滅的湖紅點鮭,使該處形成一個新的游釣場所。
鮭科(Salmonidae)有淡色細點的北太平洋食用魚類,學名為Oncorhynchus keta,重達3.6公斤(8磅)。
在秋季繁殖季節,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魚孵出數星期後即入海。
大鱗大麻哈魚是太平洋北部海域所產的一種具有很高商業價值的大麻哈魚,它們從不會忘記回家的方向,在生命的最後旅程,會返回出生地產卵並死去。
在阿拉斯加(大鱗大麻哈魚被當地人稱為"王"),這種大麻哈魚會從育空河游向美加邊境的上游水域,全程2000多英里(約3218公里),耗時60天。
在太平洋的其他地區,大鱗大麻哈魚遊走的時間相對較短,出於一系列原因,能上演這種生命之旅的大鱗大麻哈魚越來越少。
漁場管理者可能會為大鱗大麻哈魚回歸故里設置重重障礙,以促進它們整體數量的增長。
大馬哈魚一般體長60厘米左右而側扁,略似紡錘形 。頭後至背鰭基部前漸次隆起,背鰭起點是身體的最高點,從此向尾部漸低彎。頭側扁,吻端突出,微彎 。 口裂大,形似鳥喙,生殖期雄魚尤為顯著,相向彎曲如鉗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上頜骨明顯,游離,後端延至眼的後緣。上下頜各有一列利齒,齒形尖銳向內彎斜,除下頜前端4對齒較大外,余齒皆細小。
眼小,鱗也細小,作覆瓦狀排列。脂鰭小,位置很後。尾鰭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時體色銀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則變得非常鮮艷,背部和體側先變為黃綠色,逐漸變暗,呈青黑色,腹部銀白色。
體側有8-12條橙赤色的婚姻色橫斑條紋,雌魚較濃,雄魚條斑較大,吻端、頜部、鰓蓋和腹部為青黑色或暗蒼色,臀鰭、腹鰭為灰白色。到了產卵場時,體色更加黑暗。
分布
大馬哈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圖們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
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中國江河的大馬哈魚有3種:普通大馬哈魚(O.keta)、馬蘇大馬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馬哈魚(O.gorbuscha)。
在阿拉斯加的凱耐半島,一位釣手同王鮭(Chinoodsalm on)搏鬥了36小時,當時有一些電視攝像師在場,想攝下這項新世界紀錄,但結果是線斷魚逃。
"釣這種魚就像在打仗一樣,阿拉斯加的戶外活動愛好者兼作家克里斯·巴汀說道:"它衝撞起來就像火車頭一樣,能一口氣拉走數百英尺的釣線,然後便潛到水底攢力氣,如果在它試圖休息時你的釣具不能牽動它,你也許得等上一天,而要是你的釣具經不住考驗,你最好還是呆在家裡別出來。
"王鮭是為了產卵才游入江河的。當它們處於魚苗和幼鮭階段時在江河生活一兩年,待到長成兩三歲的成鮭便游回海洋。它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海水中的,最後再游回它們出生的河流產卵,完成生兒育女的使命。自然生長的王鮭分布在南到加利福尼亞,北到北極南邊的這一大片地區。
人們已成功地將它們移殖到北美五大湖區和一些大型水庫中,但王鮭之王仍只在阿拉斯加才有,那裡的河流里有許多60磅的大傢伙。1985年5月17日,拉斯·安德生在凱耐河創造了97磅4盎司的世界紀錄。
王鮭能游多快?巴汀說:"當愛到鯨的追逐時,它們由於游得太快停不下來而常常飛落到海灘上。"王鮭上鈎後會耍各種花樣力圖掙脫,它們能像二戰時的日本的神風隊那樣以身體撞船,能撞扁鋁質船體,能破壞木製船頭,它們能跳到船上、岸上,能輕易地破壞質量不是太好的釣具。
阿拉斯加的王鮭長的這麼大,也許是因為在寒冷的、流速很快的水中作長途遷徙需要非凡的耐力和力量,巴汀說:"阿拉斯加王鮭身上的脂肪比任何別的地方的魚都要多,在育空河,王鮭能夠在60天裡不吃任何東西遊上2000英里。
鮭魚的食法有多種,日本人會把鮭魚頭製成鹽燒鮭魚等菜式;歐洲及美國人則會以熱或冷煙熏方式製作煙熏鮭魚,或把鮭魚製成罐頭以便儲存。由於生鮭魚肉含有海獸胃線蟲或海洋寄生物,在冷藏方式發明以前,鮭魚並不會以生魚形式食用。
養殖
雖然可以用網箱養殖,但養殖王鮭比養殖大西洋鮭魚難度大得多。儘管養殖成就可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和新西蘭僅出產不到1萬千噸王鮭,而養殖大西洋鮭魚產量可高達50萬噸。王鮭在美國沒有養殖。
參考來源
- ↑ 關於大馬哈魚的行為~,新浪網,201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