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麥青飼貯種養結合生產技術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大麥青飼貯種養結合生產技術大麥青飼(貯)種養結合生產技術,針對我國種植業與養殖業相對脫離,種、養業生產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緩慢,養殖中冬春季青飼料短缺、牲畜糞便難處理等問題,研究形成的技術體系。

目錄

一、技術名稱

大麥青飼(貯)種養結合生產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針對我國種植業與養殖業相對脫離,種、養業生產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緩慢,養殖中冬春季青飼料短缺、牲畜糞便難處理等問題,研究形成的技術體系。通過該技術,實現了大麥綠色植株生產青飼、青貯飼料,創製了大麥「冬放牧,春青刈,夏收糧」新型種養生產技術模式,解決了草食動物養殖冬春季缺乏優質飼草、生產成本高的難題,促進了種、養業有機結合,提升了種養效益;通過不同生育期放牧或刈割,實現了大麥[1]全生育期全株高效利用;通過種養結合,畜禽糞便堆肥和過腹還田,減少了秸稈焚燒、化肥農藥用量、動物排泄等污染;在牛、羊等草食畜禽養殖中推廣應用該技術,對農民增收、資源利用率提高與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1. 飼料大麥品種

在我國廣大農區推廣皖飼麥、華大麥、鄂大麥、駐大麥、雲飼麥、保大麥和中飼麥等系列飼料大麥品種。

大麥種養結合生產關鍵技術

2.1冬季放牧,提供青飼料

秋季播種,於大麥分櫱期葉片明顯增多時,進行畜禽放牧,實行輪牧管理,春季拔節後停止放牧,保障大麥再生。放牧過程中,畜禽糞便回田,為大麥再生提供養分。

2.2春季刈割,提供靑飼或青貯飼料

春季主莖株高20~30厘米刈割,可實行一次或多次刈割,為畜禽養殖提供靑飼草料。刈割留茬高度為5厘米左右,刈後追施適量畜禽糞腐熟肥料,促進大麥再生。青貯大麥,於孕穗至乳熟期刈割整株,切短至3~5厘米,密封壓實,加入乳酸菌[2]菌劑,使pH值迅速降低至4.2,發酵30天以上,保障青貯飼料品質。

2.3夏季收穫籽粒,作精飼料

青飼刈割1~2次後,再生植株可正常抽穗成熟。籽粒收穫曬乾後粉碎,按20~30%比例配製配方飼料,可提高飼料的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改善飼用品質。

2.4畜禽糞便堆肥還田

通過堆肥發酵,高溫50~60℃達5天以上,殺死有害病原菌與寄生蟲,促進可利用的營養素N、P、K大量釋放,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結構。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大麥青飼(貯)種養結合生產技術」於2017、2018連續兩年被遴選為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2014年首先在安徽省示範、推廣。2016年以來在河南、江蘇、雲南、四川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獲得良好效果。2019年4月測產,在安徽省太和縣好好山羊養殖場,皖飼0138籽粒產量為510.1 公斤/畝,青貯產量為3599.6公斤/畝;在長豐縣造甲鄉,皖飼啤14008籽粒產量為522.0公斤/畝,青貯產量為3393.4公斤/畝。2020年4月測產,在定遠縣桑澗鎮河北村,皖飼啤14008籽粒產量為506.37公斤/畝,青貯產量為3642.50公斤/畝。

與傳統大麥生產相比,「大麥青飼(貯)種養結合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平均每畝生產青貯飼料達3噸左右,按青貯飼料450元/噸計,畝產值1350元,畝增效500元左右。據統計,至2020年,飼用大麥新品種及其高效利用技術在安徽已累計推廣130.8萬畝,節本增效69324萬元。

同時,該技術能充分利用冬閒田、荒山荒坡等發展大麥飼草料生產,不與主糧作物爭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大麥全株青飼化利用,有利於提高養殖產品品質,減少了畜禽糞便污染,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改善和保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

三、適宜區域

我國中、南部秋播大麥區,特別是冬閒田較多的南方稻作區。

四、注意事項

依據不同畜禽養殖中大麥青飼、青貯等利用方式,選擇適宜種植品種,確立播期播量;放牧和收穫青貯飼料時間節點各地要因地制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