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赔孕妇家一些银两,把他们放了。不过县老爷最后对郎中说:“你那五黄药的“黄根”既然比其它四样药厉害,应该改个名儿,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祸。”郎中深深点头,回家便把黄根改叫“大黄”,以便区别,后来这名字就渐渐地传开了。[1]
系列传说二
大黄在国际上也久名大扬,公元753年由鉴真传人日本,后传于朝鲜、意大利及欧洲各国。俄以大黄为上药。清赵翼《檐曝杂记》中载,由于某事违约,禁大黄,勿出口,俄遂惧而不敢生事。俄人复而为请。
清代袁枚曾患痢,用参芪疗之,病反加剧。其老友张止厚馈赠以制大黄,袁排众议毅然服之,三剂而痊愈。曾赋诗以谢。诗云:
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
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岂有鸩人羊叔子?欣逢圣手谢胰吾。
全家感谢回天力,料理花间酒百壶。
宋代孔平仲《续世说》记载:姚僧垣,南北朝之名医。梁武帝因病发热而服用大黄,姚劝说:“毛尊年高,大黄药不宜服用。”梁不从继续服用,而加重,以至“危笃”。深夜姚被急召入官救驾,以平补而痊愈。梁元帝继位,一次元帝腹痞满,疼痛不已,不思饮食,脉实洪,姚才力排众议,力主用大黄而痊愈。
清代黄退阉《友渔斋医话》记载:“唐介庵先生用大黄著名,竟被尊为唐大黄。于是乎先生之字,竟为大黄之名掩矣。”
清代薛福成《庸盒笔记》记载:某侍御与朋友聚会,有人说:“大黄最为猛药,不可轻尝,如某某为庸医所误,服大黄死矣。”侍御认为我长期服故无病,我试给你们看,他吞服六七钱(20克左右),别人无法阻止,后来泻泄不止而亡。侍御以试猛药杀其身,年仅四十有四。说明大黄可作补药,毒性较低,实验也证实,但过量也可中毒。
大黄历来被医家、养生家所重视,虽然大黄以通脏腑为主,但在用法、用途、配方、范围上各有奇巧,各有神通,医圣张仲景及华佗《中藏经》中多是用大黄的复方,含大黄复方36首。
药王孙思邈将大黄应用范围大大扩大,用于不育症、月经不调、糖尿病、乳痈、耳聋、痔疮、牙痛等疾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