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衛十一
天衛十一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天衛十一(Juliet)在已知天王星衛星中距天王星距離第六近,早期編號:SN1986 U2,是一顆小衛星,反射率低,光度較暗。1986年1月,旅行家2號宇宙飛船飛越過天王星,在稍後研究照片時,發現了Perdita和10顆小衛星。天衛十一就屬於其中之一。
衛星由神話人物取名字,所有天王星的衛星都取名自英國詩人莎士比亞和蒲伯的劇作中人物的名稱來命名的,這個傳統是從約翰·赫謝爾開始的一直延用至今。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系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事實上,它曾經被觀測到許多次,只不過當時被誤認為是另一顆恆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觀測到它的存在,但當時卻把它編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為"the Georgium Sidu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紀念他的資助者,那個對美國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他人卻稱天王星為「赫歇耳」。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此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開始廣泛使用。
相關編輯
目前已知天王星有27顆天然的衛星,這些衛星的名稱都出自莎士比亞和蒲伯的歌劇中。五顆主要衛星的名稱是「米蘭達」(天衛五)、「艾瑞爾」(天衛一)、「烏姆柏里厄爾」(天衛二)、「泰坦尼亞」(天衛三)和「歐貝隆」(天衛四)。第一顆和第二顆(天衛三和天衛四)是威廉·赫歇耳在1787年3月13日發現的,另外兩顆天衛一和天衛二是在1851年被威廉·拉索爾發現的。在1852年,威廉·赫歇耳的兒子約翰·赫歇耳才為這四顆衛星命名。到了1948年傑勒德 P. 庫普爾發現第五顆衛星天衛五。天王星衛星系統的質量是氣體巨星中最少的,的確,五顆主要衛星的總質量還不到海衛一的一半。最大的衛星,天衛三,半徑788.9公里,還不到月球的一半,但是比土星第二大的衛星土衛五稍大些。這些衛星的反照率相對也較低,天衛二約為0.2,天衛一約為0.35(在綠光)。這些衛星由冰和岩石組成,大約是50%的冰和50%的岩石,冰也許包含氨和二氧化碳。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