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增鎮是黑龍江省巴彥縣最北部的一個重要集鎮,全鎮有9個行政村,97個自然屯,幅員面積230.3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21.79萬畝,總戶數9023戶, 總人口37754人(2017年)。

目錄

基本概況

天增鎮位於巴彥縣北部,北瀕綏化,南倚黑山,東與山後鄉相鄰,西與萬發鎮和德祥鄉接壤。全鎮有9個行政村,98個自然屯,有農戶9040戶,總人口37754人(2017年)。鎮黨委下屬11個黨總支,53個黨支部,853名黨員。

全鎮幅員面積230.37平方千米(2017年),現有耕地面積27.1萬畝,人均耕地面積6.9畝,水田面積2.91萬畝,是巴彥縣擁有耕地面積最多的農業鎮。

幾年來,天增鎮艱苦創業,求真務實,開創進取,着力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種植業結構和農村勞動力結構的「三個調整」方略,大力發展糧食經濟、畜牧經濟、特色經濟、勞務經濟「四個經濟」,有力地推動了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201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實現4.6億元,同比增長8%,農民工均收入實現6320元,同比增長10%。

天增鎮地理位置獨特,南部依託老黑山,屬丘陵地帶;中部平川,綏巴公路貫穿全境;北部臨泥河與綏化隔河相鄰,地勢低洼。天增鎮屬第二積溫帶下線,常年積溫2800℃,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根據這種獨特的地理特徵和土壤結構,適宜劃區建帶產業化規模發展。南部為山產品,中藥、烤煙經濟帶;中部馬鈴薯、瓜菜、高產玉米、優質大豆經濟帶;北部是綠色有機水稻經濟帶。

天增鎮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現有耕地面積27.1萬畝,是巴彥縣擁有最多的耕地面積的鄉鎮。玉米、大豆、水稻是我鎮種植業主攻方向,每年種植玉米15萬畝,大豆7萬畝,水稻2.91萬畝,其它2.2萬畝,糧食總產可達到17.7萬噸,農業產值可實現1.46億元,農民年均收入的60%來源於農業,是典型的農業鄉鎮。我鎮北部泥河沿岸,有大面積的低中產田需要改造,發展綠色水稻潛力很大。

天增鎮有充足的糧食資源和良好的畜業生產基礎,其中以轉化糧食為主的生豬生產和秸杆養牛是畜牧業發展方向。2012年全鎮畜牧業產值達到了2.13億元,生豬養殖戶達到了4600戶,生豬飼養量達到了12萬頭,戶均35頭。黃牛飼養量突破了4500頭。養豬戶規模逐年擴大。全鎮養殖戶由原來的3800戶增加到4600戶,占農民總數的48%。天增鎮生豬養殖的特點是,農戶利用農閒時間轉化自己生產的糧食,降低了生豬生產的成本,由少數大戶養殖向小戶群體發展,提高了抵禦市場衝擊的能力,穩定了生豬生產。生豬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充分利用現有養豬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入欄率和出欄率。2012年,全鎮又建設了三個出欄2000頭的生豬養殖小區。

天增鎮有着豐富的人力資源。全鎮有農業人口38000多人,勞動力19800人,多年來全鎮已向外轉移農戶1918戶,人口6957人,勞動力4200人,由於轉移大量人口,使人均耕地由6.9畝,增加到8.1畝,相當於增加耕地面積48000畝,增加收入1500萬元,人均增收500元,2012年又向外轉移勞動力3500人,年可增加收入1400萬元。一是向外輸出與向內轉移相結合。落實好土地政策,積極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創收,解決了其後顧之憂。同時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特色種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使在家3000多名勞動力既能種田又能獲得一部分收入。二是常年輸出與季節性輸出相結合。面向大城市,進入大領域,融入大流通,引導農戶全家整體輸出。同時在水稻播秧季節,積極組織和發動農村勞動力臨時向外輸出創收,解決農民剩餘勞動時間問題。三是力量型勞務輸出與技術型勞務輸出相結合。以黑龍江省農技學院和縣勞動局為依託,加強對外出勞務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和科學技術培訓。天增鎮利用冬春閒暇時間,對勞務人員培訓,每年培訓8期,每期10個班,培訓人數達5000人次,使農民掌握一技之長,使勞務人員由力量型向技術型轉變,更好地適應勞務市場的需求,提高了勞務人員的素質,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天增鎮穩步推進特色經濟。大力培植,發展高產出、高效益的經濟作物。2010年,天增鎮訂單種植馬鈴薯達7100畝,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29200畝,「兩高一優」大豆11萬畝,烤煙1250畝,向日葵籽訂單種植650畝,優質穀子示範種植150畝,在特色經濟上積極發展,穩步推進,向產業化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天增鎮有比較豐富的石礦資源和森林資源。老黑山出產石材、石料和花崗岩石板,開採年限可達200年。天增鎮還有千畝人工林場一處。另外寶龍、古山、天均等三個村有養魚水面,面積達150畝。拉三太河、泥河兩條河流及其支流流經全鎮,水利資源豐富。

天增鎮鎮內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備,交通暢達,白色路面,上下水齊全。經多年的環境治理,鎮容鎮貌變化巨大,初步實現綠化、美化、淨化。天增鎮商貿活躍,是巴彥最北部的商貿、農貿和小商品集散地,非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促進了二、三產業升級,為企業落戶搭建了平台。

天增鎮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社會穩定。圍繞着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糧食資源、農副產品加工資源、石料資源,有着很強的招商潛能,合作前景廣闊。天增鎮竭誠歡迎全社會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把這裡的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為天增鎮經濟發展,人民的富裕安康做出貢獻。[1]

歷史沿革

天增鎮地處長白山至松花江中下游,遠古為肅慎地, 天增鎮名源於駐地天增福屯名。清末,隸屬巴彥州第七區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1月,改隸巴彥縣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日軍占領巴彥縣,立了偽天增區公署。東北淪陷後,1939年1月,設立天增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隸屬天增區,1948年11月劃歸三山區管轄。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置合勝鄉。1958年9月,改稱合勝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將人和、山後、合勝、廉明、振平5公社合併成立天增大公社。1959年4月,劃出一部分區域分設人和、山後公社;1962年3月,又將部分區域劃出成立振平公社。1984年2月,政社分開,改為天增鄉。1988年3月,改設天增鎮。

經濟發展

200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實現3.1億元,比2003年增長8%;財政收入比2003年增長33%;牧業產值實現9765萬元,比2003年增18%;農民人均收入實現2820元,比2003年增長12%;黃牛飼養量4200頭,生豬4.8萬頭,家禽28萬隻。井田釀酒公司生產的「天福宴」白酒和恆通骨粉廠生產的骨粉、骨油產品十分熱銷。天增鎮可供開發的資源潛力很大,花崗岩儲量約1.3億立米。山產品蕨菜、刺老牙、榛蘑,可進行批量採集和加工。烤煙、亞麻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大。

社會事業

投資12萬元完成了鎮內居民自來水改造工程。投資40萬元,用於改善農村居民飲水條件。積極增加教育投入用於修建標準化希望小學建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

相關視頻

天增鎮立平村靠山屯大道塌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