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卫星
天文卫星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展台上一颗无可取代、熠熠闪光的明珠[1]。汉字之美,美在庄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2]。她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目录
名词解释
天文卫星是用来观测宇宙天体和其他空间物质的人造地球卫星。天文卫星在离开地面几百千米或更高的轨道上运行,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阻挡,卫星上所载的仪器能接收到来自天体的从无线电波段到红外波段、可见光波段、紫外波段直到x射线波段和γ射线波段的电磁波辐射,是人类安置在太空的“千里眼”。
天文卫星(astronomical satellite): 用于观测宇宙天体和其他空间物质的人造地球卫星。天文卫星运行在几百千米的圆形或近圆形轨道上,没有地球大气层的阻挡,卫星所载仪器能接收来自天体的从无线电波段到红外波段、可见光波段 、紫外波段直到X射线波段和γ射线波段的电磁波辐射,提供一个完整的宇宙图像。天文卫星按观测目标的不同划分为太阳观测卫星和非太阳观测卫星;按所载仪器主要观测波段的不同划分为红外天文卫星、紫外天文卫星、X射线天文卫星和γ射线天文卫星。天文卫星的观测推动了太阳物理、恒星和星系物理的迅速发展,促进空间天文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发射记录
第一颗天文卫星是美国在1960年发射的太阳辐射监测卫星(solrad-1),它测到了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通量。美国在60~70年代发射了3个系列的轨道观测台类型的天文卫星,即 :轨道太阳观测台(OSO),轨道天文台(OAO),高能天文台(HEAO)。此外还发射了观测X射线、γ射线的天文卫星 。1983年发射了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IRAS)。美国和欧洲太空局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一颗技术极为复杂的天文卫星,于1990年4月24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哈勃望远镜上有5个科学仪器提供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的数据。
设备
天文卫星的轨道多数为圆形或近圆形,因为太阳系以外的天体离地球极远,增加轨道高度并不能缩短距离和改善观测能力,只会增加运载器的运载能力,但一般小低于400千米。天文卫星必须在广阔的宇宙空间找到所观测的特定天体,并把观测仪器指向这个天体,这就要求其具有极为精确的定向能力和卫星姿态控制精度。天文卫星上装有各种复杂的科学观测仪器,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可见光学望远镜等。同时,天文卫星的观测数据输出量大,卫星控制复杂,往往需要使用卫星上的电子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处理和操作控制。
寿命
天文卫星从设计完工到进入太空,再到功能丧失,就完成它的整个生命历程。但同其他人造卫星一样,其寿命取决于许多因素。第一大影响因素是卫星本身。卫星正常功能的发挥需要卫星各系统都能良好工作,一旦某个部件出现故障就会导致卫星失效。第二大影响因素是空间环境。人造卫星在运动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这种外力作用常常会导致人造卫星轨道形状和大小都发生变化,对卫星的运动轨道在空间的位置和寿命的长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汉字演变简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汉字字形看五千年社会变迁,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