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祝縣)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夏至漢初先後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

天祝縣地處甘肅省中部,在武威市南部,位於河西走廊和祁連山東端。東連景泰縣,西鄰青海省門源縣、互助縣、樂都縣,南接永登縣,北靠涼州區、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交界。

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幅員面積為7149平方公里,下轄9鎮10鄉;戶籍人口為21.52萬人,共有28個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1]

目錄

歷史沿革

天祝縣境,夏商周時屬雍州,為戎、羌駐牧之地。

秦朝,為月氏地。

漢初,被匈奴所據;漢武帝時建河西四郡,至西晉時分屬武威郡和金城郡;東晉十六國時分屬武威、昌松、廣武3郡。

隋代,為涼州武威郡所轄。

唐朝,屬隴右道涼州武威郡。

五代時,屬涼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統治。

北宋,屬西涼府;公元1036年後為西夏屬地。

元代,設永昌路,分屬西涼州和莊浪縣。

明朝,設陝西行都司,先後屬莊浪衛、涼州衛和古浪守御千戶所。

清代,屬涼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縣轄之;乾隆十八年(1753)設莊浪茶馬理番同知,管轄3縣所屬的今天祝藏族部落。

民國,初屬甘涼道,由平番縣轄;民國三年(1914)裁莊浪茶馬同知,設莊浪茶馬廳理番委員,由平番縣長兼任;民國十六年(1927)改平番縣為永登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為名設天祝鄉,屬永登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天祝鄉改為永登縣第四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復設天祝鄉;民國三十三年(1944)廢莊浪茶馬廳。

1949年9月3日,永登縣解放,同年成立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屬武威專區;1953年10月22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日,更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屬武威專區;1955年10月,撤銷武威、酒泉兩專區,其轄區併入張掖專區,天祝藏族自治縣屬張掖專區;1958年12月,撤銷古浪縣建置,其轄區併入天祝縣;1961年11月,恢復武威專區,天祝縣劃歸武威專區管轄;1961年12月,恢復古浪縣原建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天祝縣下轄9鎮10鄉,分別為:安遠鎮哈溪鎮華藏寺鎮打柴溝鎮炭山嶺鎮賽什斯鎮石門鎮松山鎮天堂鎮、朵什鄉、大紅溝鄉、東大灘鄉、西大灘鄉、賽拉隆鄉、毛藏鄉、東坪鄉、祁連鄉、旦馬鄉和抓喜秀龍鄉。共有176個行政村,18個社區。[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祝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屬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理位置在東經102度07分-103度46分、北緯36度31分-37度55分之間。南接永登縣,東靠景泰縣,北鄰武威市和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接壤,西與青海省的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東西寬142.6公里,南北長158.4公里。總面積71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祝縣處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2040-4874米之間。地貌以山地為主,位於縣境中部的烏鞘嶺橫亘東西。

氣候

天祝縣境內氣候以烏鞘嶺為界,嶺南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嶺北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8-4℃,氣溫垂直分布明顯,小區域氣侯複雜多變,常有乾旱​、冰雹、洪澇、霜凍、風雪等自然災害發生。

河流水系

天祝縣境內河流分為石羊河水系(內陸)和黃河水系(外流)兩大水系。黃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大通河、金強河、石門河等,石羊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等17條河流。[3]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常住人口為17.56萬人,戶籍人口為21.52萬人。戶籍人口中,農村人口有17.29萬人。

民族

截至2013年,天祝縣境內共有藏、漢、土、回、蒙古等2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7.1%,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

經濟

綜述

2011年,天祝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98億元,比2010年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9億元,增長5.29%;第二產業增加值16.08億元,增長19.5%;第三產業增加值8.81億元,增長12.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4.11:55.49:30.4。

第一產業

2011年,天祝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256.25萬元,比2010年增長0.96%。實現農業增加值4.09億元,增長5.29%。其中,種植業產值27479.8萬元,增長4.56%;林業產值1300萬元,增長3.25%;牧業產值36538.61萬元,增長11.62%;漁業產值5.67萬元,增長8.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32.07萬元,增長6.95%。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31.49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0.81萬畝,總產量4.71萬噸。其中薯類播種面積8.02萬畝,產量2.20萬噸。種植蔬菜面積4.73萬畝,產量5.71萬噸。水果種植面積0.30萬畝,產量1008萬噸。豬、牛、羊、禽出欄分別為6.46萬頭、4.18萬頭、29.61萬隻、8.52萬隻。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3403.64噸、537.6噸、1787.5噸。至2011年末,豬、牛、羊、禽的存欄分別達到4.27萬頭、10.6萬頭、67.2萬隻和17.92萬隻。

第二產業

2011年,天祝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2億元,比2010年增長31.0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52億元,增長36.7%。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品銷售產值25.59億元,增長60.3%;實現利潤總額2.76億元,增加0.95億元。建築業產值達22.93億元,增長21%。

第三產業

2011年,天祝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3.5億元,比2011年增長18.46%。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0.23億元,增長38.46%;限額以上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0.12億元,增長30.49%。完成郵電通信業務收入644.38萬元,下降0.32%。接待遊客31.6萬人次,增長50.47%;旅遊綜合收入1.03萬元,增長2.78倍。至2011年底,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5.53億元,貸款餘額16.37億元。[4]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50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3所,獨立初中10所,九年制學校5所,職教中心1所,完全小學85所,村學39所,幼兒園6所;寄宿制學校58所,雙語學校23所,雙語寄宿制學校18所。在校學生27812名,其中高中5640名,初中8438名,小學13042名,職中692名;有寄宿生15330名,學習雙語的學生1486名。教職工3291名,其中專任教師2919名,從事雙語教學的專任教師120名。

科技

2011年,天祝縣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專利21項。其中,發明11件,外觀設計10件。

衛生

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0所。其中:衛生部門所屬277所,計劃生育部門所屬1所,其他部門和單位所屬12所。有床位674張。有衛生工作人員1008人。其中:縣直各醫療衛生單位545名,鄉鎮衛生院共有衛生人員463人。

民俗風情

藏族祈禱儀式

藏族祈禱儀式最常見的是磕長頭、轉嘛呢桶、轉佛塔、手持念珠等。人們通過祈禱來堅守自己的信仰,並通過祈禱來求得健康平安、淨化心靈。

土族禮儀

土族是一個熱情好客,尊老愛幼,崇尚禮儀的民族。居家時,老人坐在堂屋炕里首的中心,其他各人都按輩份年齡依次而坐。斟茶、斟酒、盛飯先從老人開始。晚上,老人不睡,小輩侍陪。清晨,老人尚未起床時,媳婦或女兒就將滾燙的清茶或奶茶端至枕邊。騎馬走路,遇見老人或長輩,須下馬問安,讓老人或長輩過去後才能上馬,如遇同路,又須先行,則先向老人或長輩告罪後才能上馬或先行。老人有病,子女侍立炕邊,端湯奉藥,並不稍怠。

土族服飾

土族青年婦女內穿花汗褟,衣領是兩層到三層;外穿小領大襟開叉長袍,袖子用紅、黃、綠、白、黑五色布橫拼而成,腰系兩頭繡有花草鳥蝶和雲彩圖案的彩色"達博"帶。長袍外套一件黑色或紫色的斜大襟坎肩,其小襟上綴着繡花兜。下着黑、藍色的寬腰褲、膝下套着類似褲腿的"貼彎",在"貼彎"靠膝蓋的一頭沿二指寬的一條白邊,靠腳踝處沿一條藍邊。[5]

名優特產

哈溪人參果

哈溪人參果產自天祝縣哈溪鎮,果肉多汁,腹內無核,富含維生素C和人體所需的六大微量元素。

紅提葡萄

紅提葡萄又名紅地球,原產於美國加州,2005年引進至哈溪鎮友愛村。在紅提葡萄科技扶貧示範園區,建成日光溫室254座,有180多座溫室定植了紅提葡萄。

天祝白氂牛

天祝白氂牛,全身毛色純白,是一種肉毛兼用的氂牛品種。1998年,白氂牛育種實驗場被甘肅省畜牧局評定為"甘肅省重點種畜禽場"。

風景名勝

馬牙雪山

馬牙雪山因形似馬牙終年積雪而得名,位於天祝縣城西部。主峰白石尕石達,海拔4447米。雪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從甘青邊界起,至永登沒入群山,長80餘千米,平均海拔3500米。

卡窪掌高原風景區

卡窪掌高原風景區位於天祝縣境西北,主峰大雪山是甘青界山。東西長約22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海拔4874米,為天祝最高峰。

天祝三峽風景區

天祝三峽風景區由五台嶺、朱岔峽、金沙峽和先明峽等景點組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烏鞘嶺風景區

烏鞘嶺風景區位於天祝縣境中部,屬祁連山東延冷龍嶺分支,東西長約17千米,南北寬10千米,主峰大窪頂海拔約3562米,是典型的高山草場。

交通

2011年,天祝縣交通運輸業完成公路客運量178萬人(次),客運周轉量9400萬人公里,貨運量1521萬噸,貨運周轉量77620萬噸公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