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斷崖
天長斷崖 |
---|
|
天長斷崖是臺灣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東方之斷崖地景,由菲律賓海與歐亞大陸二大板塊持續碰撞擠壓下被抬升,為造山運動產物下形成的斷層崖。[1]
目前天長斷崖並無對外開放進入,並且因行經該斷崖的能高越嶺古道東段沿線多處坍方落石,因而全線封閉,除臺灣電力公司維修人員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人員外,並不接受申請入山許可。
目錄
歷史
追溯於三百年前,當時賽德克族的獵人曾嘗試通過天長斷崖,以便進入山區打獵。直到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才在天長斷崖上闢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直到西段打通之後,全線改稱「能高越嶺警備道路」(今能高越嶺古道),然而因斷崖的地質破碎,因此道路闢建完成後,時常發生因崩塌而阻斷交通的狀況。
1945年終戰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收。早年政府曾有計畫將中橫公路沿霧社一路往銅門興建,但並未採用;後來此路線被台灣電力公司做為保線路使用,是沿著日治時期遺留下能高越嶺警備道路做為基礎而規劃。如今省道台14線也是沿著能高越嶺警備道路興建,不過在霧社-銅門路段並未興建,使得行政院在2009年11月19日公告:「解編省道台14線廬山至仁壽路段」。由於該段道路途中會行經天長斷崖,所以台灣電力公司有開闢一座隧道通過險地。
目前東段唯一通車之路段銅門-奇萊由台灣電力公司東部發電廠因山區水壩及引水隧道維修之必要而進行管理。
地理
天長斷崖位於花蓮縣木瓜溪上游左岸,天長山之下,是能高越嶺古道東段的要衝。斷崖總長約3公里、崖高約900公尺,斷崖走向北北東-南南西。
造山運動時期,受到菲律賓與歐亞大陸二大板塊持續碰撞擠壓下,在抬升的過程中形成奇萊斷層,最後造就出天長斷崖,因此天長斷崖就位在奇萊斷層的上盤。
天長斷崖東盤是大南澳片岩之石英質塊狀大理岩,為天長大理岩出露最多之處;西盤是千枚岩。
斷崖上的大理岩以及千枚岩皆極易風化,又受斷層作用運動的影響,常發生自然崩塌之現象,尤其在東盤的大理岩區更加顯著,因此斷崖之下的木瓜溪時常因崩塌時出現天然土石壩或堰塞湖的現象。並且,斷崖兩側呈相同之傾斜,其與奇萊斷層之活動有關。
天長隧道
天長隧道是天長斷崖上唯一一條能夠讓車輛行駛經過的交通要道,該條隧道由台灣電力公司在進行奇萊引水工程時,為避開原本在天長斷崖表面地質狀況極不穩定的能高越嶺古道舊線而修築。1978年12月18日,天長隧道全線貫通,全長1,270公尺。隧道內呈S型線型,因此進入隧道車輛尺寸必須限制為長5.5公尺、寬2.2公尺、高2.5公尺以下之車輛,且需收起照後鏡,以免擦撞洞壁。
天長隧道也是全臺灣唯一也是最長的大理岩隧道,也因為該隧道內的岩質為大理岩,屬較為堅硬的材質,因此隧道內並無敷設混凝土襯砌,加上隧道內沒有任何照明設施,因此當車輛行經時,在車燈的照射之下,能夠清楚看到隧道內清晰的大理石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