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齊廟位於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柳埠村東北端、鳳凰山腳下的一個山崖上,崖高20餘米,此廟高踞其上,坐北朝南。有青石台階自崖下直通廟門,台階108級,陡如泰山盤道。台階之側,有一曲徑也可登臨此廟。[1]

目錄

外觀建築

天齊廟南北長49米,東西寬23.3米,總面積1141.7平方米,建築面積292.97平方米,另有廟地20畝,供僧人道人使用。

據記載該廟建於明朝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為硬山式磚木石結構,筒子瓦、小灰瓦覆頂,廟宇院牆亂石結構。

登上石階迎面山門1座,面闊3間,進深1間,山門左右門旁站立哼、哈二將把守,威風凜凜。進山門入院,東、西各設配殿,面闊5間,進深2間,券頂棚,12根大紅立柱支撐出廈,供奉着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四大金剛、十殿閻君等塑像。

正殿面闊3間,進深2間,4架大梁、16根大紅立柱支撐殿堂,殿前為木雕隔扇。殿內三面牆上彩繪「小白龍告唐王」、「穆蓮僧救母」典故壁畫。殿堂正中是黃飛虎的坐像,兩旁為崇黑虎和咤叱虎的站立塑像,供桌前各有兩站班塑像。

殿正中上方高懸一塊「齊天大聖」金匾,整個殿堂雕絮畫棟,金碧輝煌,顯得十分威嚴聖潔。人們尊稱黃飛虎為「天齊老爺」一直流傳至今。「天齊老爺」是歷代人們對殺富濟貧、為百姓謀生存的人們的敬仰,高歌他們的功德,謂之「功高天地,與日月同輝」。黃飛虎坐像背面是尊倒坐觀音像。

整個廟宇有形態各異,造型逼真,如真人大小的造像113尊。廟宇幾經修繕,最後一次距今約有70多年,只對正殿塑像進行修整。正殿脊檁書「皇清乾隆四十六年歲次辛丑桐月下浣穀旦重修,主持人王義民(領袖人看不清)」是記錄了最後一次天齊廟大修。正殿的東西兩側各有配房1間,東邊為鐵鑄塑像1尊,名曰「鐵法神崔府君」。

西配房牆外嵌石碑1塊,上書「隆慶四年十月初六日建立,領袖張貴、董民。」[2]

內部格局

廟內布局很有講究,山門東南側有一鐘樓,內懸高約2米,直徑l.5米的大鐘一口。到每年的6月、12月,道士撞鐘,平時撞的時間短、次數少,每年的除夕晚上,撞的時間最長,次數最多,128下。

直到1958年冬以前的百十年裡,當四鄉發生火災,夏季山洪暴發,道人都鳴此鍾,以警世人救災。鐘樓北側是「關爺廟」。

內供3個同模樣的塑像,大像泥塑,中小像木雕,是專門為「求雨」串街用的。山門前豎立旗2杆,高約10米分立石階兩側,旗杆頂上有高2米,直徑1.6米的大斗1個,斗上備有滑車,雖叫旗杆,但不掛旗,實為燈標。

此燈用鐵絲編織成1個大圓形,內放1個直徑60公分的盅,倒上棉油點燃,啟用滑車送上,夜間為行人指路,多為六、臘月點燃。[3]

神話傳說

天齊廟的建造,許多神話廣為流傳,但不論哪朝哪代,人們對那些為民造福的大功者,象對天一樣尊重和供奉,視他們為懲治邪惡的偶像;極仇恨對人們作惡犯罪者,認為這些人理應「油鍋炸、鐵鋸拉、石磨研、大卸八塊」得報應、受懲罰,這在壁畫「穆蓮僧救母」中表現得淋漓至盡。

當然故事舊故事,凡為民謀利者,理應受頌揚,作惡犯罪理應嚴懲,這是盤古開天以來天經地義的事。天齊廟的建造,幾百年來是人們歌功頌德、懲惡揚善活動的集中場所。

盛期的天齊廟,院內頂角有3摟多粗的大柏樹4棵,整個院落古樹參天,綠樹成蔭。道人講經說道,信男信女你來我往,鐘聲陣陣,磬聲悠揚,香火繚繞。

站在天齊廟上視野四方,三川四峪美不勝收,美麗富饒的柳埠大地盡收眼底,玉符河從天齊廟左側山崖下流過,與錦雲川匯合。豐樂泉涓涓小溪,泉水甘甜,清澈透底,常流不斷,從廟拾級而下,柳樹成蔭,鳥語花香,老人溪旁說天道地,談古論今,婦孺浣衣戲水,鵝鴨水中游,魚蝦溪底生。村里商賈往來如穿梭,店鋪林立,好不繁華。柳埠歷來是城南有名的商貿集散之地,至今不衰。

廟前約百米處,有一大戲台,高約3米,長寬約10米,是為天齊廟會專修的。天齊廟會範圍很廣,濟南府、泰安城、萊蕪、章丘,南到河南北至河北的一些地區都來。每年古歷的三月廿日「打教」,是廟會的前奏,扎大彩棚,道士念經,轟轟烈烈。

這期間,四峪八鄉首領聚集一齊抓鬮唱戲,誰抓到鬮,誰就組織廟會期間的唱戲。四月初二到四月初七,會期5天,廟會期間,僧道極度繁忙,鐘聲、磬聲徹夜不斷,石街、盤道人員川流不息。廟會戲班必須先拜廟後唱戲。從早到晚好不熱鬧。有趣的是,看戲的人們,男女必須分開,男的一邊,女的一邊,就是夫妻也不能在一起,是男女授受不親的表現,還是何種緣故,沒有人能說得清。

天齊廟歷經蒼桑、戰亂及10年「文革」,原來的境況已成過去。1984年,天齊廟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