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龍山石窟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裡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天龍寺,宋代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現已修葺一新。[1]

天龍山石窟
別名 方山

中文名:天龍山石窟

地 址:山西太原市

海 拔:1700米

修建時間1981

特 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大佛山

適宜遊玩季節:春夏最佳

目錄

景區面貌

太原天龍山石窟創建於東魏(公元534—550年),高歡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的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石窟,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2]

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

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東魏石雕比例適度,形象寫實、逼真,生活氣息濃郁;唐代雕像則愈見嚴謹、洗鍊、精湛。唐代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刀法洗鍊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漫山閣」中的彌勒大佛坐像高約8米,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立像,高約11米,形體豐滿,瓔珞富麗,紗羅透體,而普賢雕像,面帶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虬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天龍山上,還有遍山松柏,尤以盤龍古松龍游神盤,縱橫纏繞,為天龍山上又一奇觀。

天龍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嫻熟、比例的適當、線條的柔和、雕刻的精細為後人研究佛教、美術、雕刻、建築各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典範,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晉祠下車,然後繞道晉祠後面上天龍山,沿着盤山公路一直走即到。

視頻

晉陽古蹟:天龍山石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