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揭密真相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为专业意见。任何医药相关资讯,应谘询专业人士。


太乙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千金要方》作太一。别名:太一穴。太乙穴的位置: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中医认为刺激太乙穴有缓解治疗胃疼、腹胀、心烦、癫狂等作用。


目录

穴位含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 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 通乙。


概况

【取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上腹部,脐中上2寸(下脘)旁开2寸处,当不容与天枢连线的下 1/3折点。
【附注】:胃经经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运行规律】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除湿散热。


作用功效

【功效应用】:缓解胃疼、腹胀、心烦、癫狂等病症。
【主治病症】: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配伍应用】:
太乙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治消化不良。
太乙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
太乙穴配梁门穴、中脘穴,治胃痛。
太乙穴配滑肉门穴,有清心化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癫狂,吐舌。



穴位疗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直刺0.5~0.8寸。一般直刺1.0~1.5寸。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
【艾灸】: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



视频

焦守廷上传足阳明胃经《太乙穴》


参考文献

  1. 太乙穴,穴位密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