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40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1]

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嶂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得名。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目錄

相關簡介

太室山三十六峰:華蓋、河帶、玄龜、春震、浮丘、懸練、黃蓋、周到、雞鳴、青童、玉鏡、鳳凰、萬歲、勝觀、虎頭、獅子、石幔、起雲、三鶴、松濤、玉柱、老翁、桂輪、金壺、玉女、玉人、會仙、積翠、立隼、金匱、臥龍、望都、子晉、太白、觀香、遇聖。 著名景點:盧崖瀑布、嵩門待月、一線天、峻極峰、青崗坪、白鶴觀、崇唐觀、啟母闕、老母洞、中嶽廟、會善寺、嵩陽書院、嵩岳寺塔、大法王寺、永泰寺等。

著名景點

盧崖瀑布

盧崖瀑布位於登封市區東北6公里的嵩山太室山懸練峰下,有一高大的石崖,因唐玄宗年間,有一個被封為諫議大夫的盧鴻乙,不願做官,來此隱居,廣招天下才子,在此講學,因而稱此崖為「盧崖」,稱盧鴻乙隱居的地方為「草堂」。盧鴻乙死後,唐玄宗改「草堂」為「盧崖寺」。盧崖北峽谷內,有一股泉水,終年不斷,平時泉水瀉崖下,好似千水珠簾掛長空,澎湃之聲,如虎豹怒吼,如雷聲轟鳴,太陽直射上面,其光異彩,燦爛奪目,瞬息萬變,氣象萬千。水珠積流,形成水潭,潭上獨出一個黛色圓石,明朝袁宏道在上面刻有「墨浪石」三個大字。水流其上,好似墨浪,人稱此景為「盧崖瀑布墨浪流」,亦稱「珍珠倒捲簾」。是登封古八景之一。其他景點有十潭峽谷、一線天、風門瀑布等。

峻極峰

峻極峰是太室山主峰,也是嵩山主峰,又名嵩山頂、御碑峰,海拔1491.73米。山勢巍峨險峻,氣勢磅礴。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東有群山相連;南眺箕山面拱,北望黃河如帶。腳下峰壑開綻,白雲朵朵。遠處群上層巒疊翠,近處林木蔥蘢。峻極峰上怪石嶙峋,有眾多地質奇觀,地質公園之稱號當之無愧。峻極峰上有峻極遠眺、松樹窪、天爺廟、高登崖、女媧殿、登封壇、丹皂盆、石室(今二仙洞)、封禪壇、中頂寺、乳泉、玉井等諸多景點,人文景點大多被毀,自然景點基本保留。如今可通過毛女洞溝、逍遙谷—天梯—三皇口、盧崖瀑布—青崗坪三條線路登山。

玉女峰

玉女峰位於峻極峰西,海拔1365.3米,峰北有石如玉女,故名。有大面積的懸崖,在陽光照耀下十分耀眼。峰下有毛女洞溝,峰上有大篆七字,相傳大禹為記治水之功而寫,人莫能識。有詩曰:「玉仙曾此駐雲車,日滿窗紗映雪膚。七字天書人不辯,定知玉女手中符。」

萬歲峰

萬歲峰位於逍遙谷東,海拔998.5米,此峰植被茂盛,鬱鬱蔥蔥山勢雄偉。相傳漢武帝劉徹登嵩山時,經過此峰,驚聞山呼萬歲,此峰由此而得名。萬歲峰上有萬歲亭、登仙台,峰下有萬歲觀。萬歲觀今稱崇唐觀,是嵩山的諸多道教建築之一。

嵩岳寺塔與嵩岳寺

嵩岳寺塔位於嵩岳寺內,是一座密檐式轉塔。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嵩岳寺原為北魏宣武帝離宮,後改為寺院,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為閒居寺,隋文帝仁壽二年改名為嵩岳寺。其中的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中國唯一一座十二邊形塔,在中國古塔中屬於孤例。共15層,通高37米。呈現出密檐塔的早期形態。現如今,被列入「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

春震峰

春震峰海拔1042.0米,在峻極峰之東。有春震龍乘陽之意,下有八龍潭瀑布,瀑布聲音震耳欲聾。

少室山

少室山,距太室山約10千米,御寨山上連天峰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築為少林寺。據說,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亦有三十六峰,山勢陡峭峻拔,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少室山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其他相關

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古時曾稱外方嵩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面積450平方公里,東西綿延60多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黃河。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名勝風景區,入選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太室山曾經為中國八大名山之一,據《史記·孝武本紀》載:「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

嵩山的組成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歷代的帝王將相、墨客騷人、僧道隱士,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給這些美麗的山峰命名,遂有七十二峰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