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平寺泉眼 杜甫

太平寺泉眼
圖片來自搜狐網

太平寺泉眼這首詩讚嘆太平寺泉眼的神異、泉水的明淨及環境的幽美,表示要在這裡卜居,服食修煉,以成正果。全詩可分四段,起結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運用虛實相生的寫法突出了太平寺泉的神奇以及泉水的清與美。

目錄

原文

杜甫〔唐代〕

招提憑高岡,疏散連草莽

出泉枯柳根,汲引歲月古。

石間見海眼,天畔縈水府。

廣深丈尺間,宴息敢輕侮。

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時睹。

如絲氣或上,爛熳為雲雨。

山頭到山下,鑿井不盡土。

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

北風起寒文,弱藻舒翠縷。

明涵客衣淨,細盪林影趣。

何當宅下流,餘潤通藥圃。

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

譯文

太平寺靠着高高的山岡,周圍都是山林草叢。

清泉從枯柳根下湧出,已被世人汲引了很久。

岩石間的泉眼清晰可見,這雲天之處竟有水府環流。

泉石的深廣雖在丈尺之間,而且寂靜安閒,但是人們怎敢對它輕慢?

池中生有青白兩條小蛇,那幽隠之姿可以時時看見。

它們時而吐出一串如絲的氣泡,令人想象一旦成龍便可興雲作雨。

此山從上到下岩石遍布,鑿井實屬不易。

這眼泉水可以取供十方眾僧,水味香美超過了牛奶。

北風吹起了寒冷的波紋,纖細的水藻舒開了翠縷。

明亮的泉水倒映着遊客的淨衣,細碎的漣漪搖盪着秋林的妙影。

如何才能築宅於其下,讓它的餘澤流進我的藥圃?

三春佳季滋潤黃精生長發育,一經服食便可羽化成仙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秋冬之際在秦州所作。黃鶴註:「太平寺在秦州。詩云『北風起寒文』,當是乾元二年秋冬之交作。」

賞析

  這首詩讚嘆太平寺泉眼的神異、泉水的明淨及環境的幽美,表示要在這裡卜居,服食修煉,以成正果。全詩可分四段,起結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運用虛實相生的寫法突出了太平寺泉的神奇以及泉水的清與美。

  此詩首二句寫太平寺的環境,地處高岡,可見不在秦州城內。次二句以根枯襯泉活,歲古顯流長。這有如八大山人作畫,能於苦澀處見生機,古簡處見筆力,細味之始覺其妙。「石間見海眼」,唐人贊山泉古井的神異多謂能通海,當然不一定真通海,這麼想這麼說,帶有神秘感,有助於加強藝術感染力。「天畔縈水府」,見泉眼在寺旁地勢較高處。接着寫泉眼的神異。「青白」四句寫得的確很美,這不是因為對「青白二小蛇」刻畫得如何典型,而是在詩人的想象中,這是兩條龍的化身。這想象是美的。通過這美的想象,不僅寫出了泉眼清澈、蛇游氣冒的實景,展現了「潛虬媚幽姿」(謝靈運《登池上樓》)的意境,也藉以一舒胸中抑鬱之氣。「山頭」四句謂山地多石,鑿井為難,幸有此味美色清的泉水供十方僧眾飲用。「北風」二句寫實景平平,「明涵」二句寫倒影絕妙。泉水明淨,客衣可鑑;漣漪盪影,野趣宜人。山泉既如此可羨,這就難怪詩人動卜居之念、生羽化之想了:「何當宅下流,餘潤通藥圃。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