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縣小池鎮
太湖縣小池鎮,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轄鎮,位於太湖縣東部,大別山南麓,距縣城16公里,東鄰潛山,南連新倉,西接晉熙,北毗寺前。素有太湖東大門之稱。境內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貫穿東西。區位優越,風景秀麗。鎮區有合九鐵路客貨兩用站,集鎮距合肥、武漢、南昌車程均在2小時內,安慶、九江車程在1小時,距高速路出口僅10分鐘車程。全鎮共有1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20個村民小組,39655人(2017)(多為漢族江右民系)。[1]
中文名: 小池鎮
外文名: Xiaochi Town 別 名: 古稱「驛站」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太湖縣東部,大別山南麓
面 積: 124.92 km²
下轄地區: 等小池村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小池村
電話區號: 0556
郵政區碼: 246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9655人(2017)
著名景點: 王家墩文化遺址 三國時上格城 獨埠寺 海會寺 玉皇尖等等
機 場: 安慶天柱山機場
火車站: 小池站(合九線四等站)
車牌代碼: 皖H
行政代碼: 340825103
目錄
歷史沿革
小池鎮古稱「小池驛」,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商周時代、戰國時代遺址占多,三國時期的青陽縣治上格城、唐代建造的海會寺等一批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保存較好。小池鎮民風淳樸,歷代科舉中英才輩出,著名戲劇教育家葉春善,著名教育家何曉耕,現代文學大師孔凡禮、林學專家馬大浦等知名人士。
小池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人文薈萃。古時小池是重要的驛站,三國時曹操麾下大將曹仁曾在這裡建有上格城,現仍保留完整的城牆;相傳公元735年唐玄宗年間,為給後宮貴妃楊玉環運送廣西荔枝,曾走的是這條官道;清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曾在這裡安營紮寨,與湘軍激戰,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小池驛之戰」。
1949年建小池鎮,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2月,小池、中心、白銀、石霞4個鄉合併設立小池鎮,2004年,花園鄉的方嶺、新莊、立新3村以及劉羊鄉的殷沖、李沖、月龍、李嶺、楓鋪5村併入小池鎮。
小池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從此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漸形成人口密集、市場繁榮、交通發達的新集鎮。1999年被安徽省省政府批准為省級中心鎮,被定位為太湖東南部的經濟中心,是以發展工業為主導型的工貿結合型的城鎮。
行政區劃
小池鎮總人口39655人(2017),設15個總支,64個支部。境內有青山(石霞山區)綠水(小池河、白沙河、楊埠河、前河、後河),良田萬頃,是名符其實的「糧倉」,小池大米遠近聞名。
1992年
小池、徐屋、吳沖、光華、毛安、四義、應寨、孔河、後河、白廟、陳名、楊埠、蟹形、新華、東畈、西畈、方龍、洪嶺、紅星、三星、劉河、上宕、抱山共2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原小池區址(小池中街)。
1997年
小池、毛安、徐屋、四義、光華、吳沖、應寨、孔河、後河、陳名、白廟、楊埠、東畈、方龍、西畈、海形、新華、洪嶺、紅星、三星、劉河、抱山、上宕23個行政村。
2005年
天龍村(吳沖、光華)、白沙村(東畈、方龍)、小池村(小池、徐屋、西畈)銀山村(海形、楊埠)、百鳴村(四義、毛安)、中心村(孔河、後河、應寨)、紅星村(洪嶺、紅星)、石霞村(三星、劉河)、白廟村(白廟、陳名、立新)、紅旗村(上宕、抱山)、楓鋪村(李嶺、楓鋪)、海會村(殷沖、李沖、月龍)、方興村(方嶺、新莊)、新華村。14個行政村
2006年
小池村 天龍村 百鳴村 中心村 白廟村 銀山村 白沙村 紅星村 石霞村 紅旗村 海會村楓鋪村 方興村 新華村14個行政村
基礎設施
小池鎮境內有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三大交通動脈穿鎮而過。
初具規模,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建設新的主要街道三條,區間街道兩條,總長度3000米,一化三格的標準化街道480米,105國道過境段3500米,路面拓寬到30米,2300米主要街道安裝路燈。境內商業、郵電、銀行、醫院、飯店、集貿市場、通訊、衛生及文化娛樂設施配套齊全。該鎮已建了政府辦公大樓、財政、公安、廣播站、水利站、學校、醫院門診樓拔地而起。2002年被省體育局命名為「全民健身示範鄉鎮」。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產業集群專業鎮。
經濟發展
小池是一方厚土。全鎮總面積124.92平方千米,山場總面積5200公頃,耕地總面積46387畝,其中水田35465畝,旱地10922畝。境內為山脈、丘陵地貌。平均絕對高度90米,年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水量1470毫米。
小池以產業化和集鎮建設為龍頭,三大產業齊頭並進,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以瓷器、鋁錠及鋁製品、塑料製品、服裝製造、建築、木製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蓬勃發展;有企業1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占地15000平方米的小池鎮農民工創業園為農民工回鄉搭建了創業平台,占地2.5平方公里的小池工業集聚區正在建設中。
農業
該鎮以生產糧食為主,同時生產油料、茶葉、蠶桑和食藥用菌等經濟作物。年產糧食2萬噸,「小池大米」被評為全國優質品牌,「松林」牌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識。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同時兼養牛、養、雞、鴨等家禽家畜,年出欄生豬25000頭。
小池鎮內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豐富,農作物以糧食,油菜,山芋為主,年產稻穀2000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桑蠶,板栗,蠶桑,柑桔,黑木耳,蘑菇等,「小池大米」也被評為全國優質品牌。
養殖業以豬、牛、雞、鴨、鵝等畜禽為主,年出欄生豬8萬餘頭,肉雞280萬羽。
工業
小池鎮有工業企業3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建築業、交通運輸業蓬勃發展,主要工業產品有瓷器、陶器、硅鋁合金錠、塑料包裝、建築材料、裝飾材料及食品加工等產品。小池企業發展快,產品遠銷省內外,太湖瓷器、防偽瓶蓋供不應求,愛自己衛生巾生產的「愛自己」系列護嬰衛生巾、「愛家人」系列捲筒衛生紙、「愛朋友」系列面巾紙等系列產品被縣技術監督局評為「信得過」產品。
小池鎮是安慶市省級中心鎮和工貿結合型的經濟重鎮。該鎮在堅持原有工業基礎上,選擇有發展潛力的規模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引導和支持其利用技術、管理、人才、品牌、市場等資源相同或相近的企業和產業進行整合,加強協調服務,研究解決註冊商標共享,合作組織的成立等共性問題,大大提高了鎮域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減少了同行企業之間的內耗。為進一步提高工業經濟外向度,該鎮以建設中小企業孵化工程為抓手,走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集群的中小企業發展路子,大力實施「鳳還巢」工程,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該鎮共引進了織絲、紡織、壓鑄、新能源等帶動面廣、發展潛力大10餘家優質企業落戶本鎮,引來各類資金2030萬元,其中一半以上為在外創業人員回鄉投資。
2012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33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23億元,財政收入3600萬元。
2014年共引進招商企業4家,到位資金11641萬元,其中新進規模以上企業3家,如落戶新華村的安慶宇環機械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和太湖縣愛傑機械鑄造有限公司,落戶方興村的竹木凡工家俬有限公司等,皖太瓷業公司企業改制後新上汽車零部件及機械鑄造加工項目,年生產能力6000噸,2014年投入1200萬元更新機械設備,為安徽榮事達集團生產零部件,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光華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太湖縣小池安吉特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資近3000萬元,從事建築石料破碎與加工,建築用免燒磚製作、銷售等,開闢了小池鎮新型建材產業集群的又一新領域。
城鎮建設
集鎮規劃區面積5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2.62平方公里,鎮區常駐人口1.26萬。集鎮區以國道街為中心,已建成五條主街道,四條區間街,總長6.6公里,規模建設的五街、四小區、「三市」(大米、陶瓷、農貿)的格局已初具規模。全長3公里的國道街主道和中心街,淨寬30米,路燈林立,綠樹成蔭,路面整潔,花池有序,呈現一派繁榮景象。1999年被批准為省級中心鎮,並榮獲全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光榮稱號。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產業集群專業鎮。
社會事業
小池鎮的民生工程建設得到新推進。鎮政府始終把民生工程作為農村工作的重心,抓緊抓實。全年共投入3000萬元,深入實施37項民生工程。一是全面落實各項獎勵及扶助政策,全鎮核定發放各類民政救災救助資金400多萬元,計生獎勵扶助及其它資金90多萬元,農村危房改造資金104萬元;二是狠抓各項民生工程項目建設,全面完成了白石公路續建工程,敬老院配套工程。移民後期扶持項目有序開展,完成教育校安工程五處,共1960平米,完成陽光工程各類技術培訓12期,解決人飲工程1000人,充分利用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爭取財政獎補資金130萬元,完成了天龍村文化廣場等八項工程。
小池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102.608%。扶貧開發深入推進、整村推進項目順利實施。一年來,我們主動作為,積極服務,關注底層群眾,幫助弱勢群體,全年共籌措發放各類優撫資金124.56萬元,按照「扶貧幫困,分類施救」的指導思想將城鄉低保戶、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作為救助的重點,全年城鄉醫療大病救助180人,發放救助資金60多萬元。全鎮發放低保金340.6232萬元,五保金84.549萬元,救助貧困兒童13人,發放救助金9.36萬元,完成全鎮80周歲以上老人摸底工作。各項惠及農民的保底工程真正實現了陽光公平,得到廣大老百姓的充分認可。農村轉移支付、糧食直補資金、糧種補貼資金、家電下鎮補助資金、城鎮及農村低保資金足額發放到位。
所獲榮譽
1999年被批准為省級中心鎮,並榮獲全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光榮稱號。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產業集群專業鎮。
風景名勝
小池鎮有着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蹟,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三國時期的上格城(又名樂城堡)、唐代的海會寺,現代的有皖西南「小九華」之稱的靈應寺等等。
隨着美好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旅遊業發展迅猛,農家樂等配套建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2014年小池鎮的魚游鷹飛農家樂獲得省四星級農家樂稱號,被省婦聯授予「徽姑娘」農家樂。2012年被省評為優秀旅遊鄉鎮,2014年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
當地名人
葉春善(1875年—1935年12月19日),京劇老生演員,富連成班主。字鑒貞,號仲利。原籍安徽省太湖縣,生於北京。曾任富連成社社長。
何曉耕(1896年—1953年),又名啟硯,世居縣白沙畈(東畈村)。通經史,擅珠算,尤精書法。民國12年(1923),在白沙畈開設何太豐商店,經營中藥、雜貨、屠宰、榨油、做面等業,供應農村生活必需品,方便病人求醫買藥。每逢災荒歲月,他總是打開家中倉儲,將積穀借給貧苦農民,不取分毫利息。年終,有的人家無力償還舊欠,仍可到他店中賒取過年「福食」。民國20年(1931),將自己主管的何氏義學公產部分做為教育基金,創辦私立尚志小學,自任校長。26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土相繼淪陷,戰區學校被迫停辦,學生失學,他常為青年的就學問題擔憂。31年,他召集族人商議,決定將何氏宗祠做校舍、何氏義學公田收入做辦學基金,創辦白沙中學。33年秋,他又召集何氏族人商議,決定將義學公田80石種(約480餘畝)和祠堂東西兩廂房屋,全部捐獻給白沙中學。籌辦學校期間,經費無着,都由他家的太豐商店代付。次年白沙中學向全縣募捐,擴大辦學基金,他又將自家的20餘畝出租田捐出,帶動了周圍各姓公堂紛紛向學校捐田,資助辦學。36年秋,白沙中學校長何鵬因革命鬥爭需要離校,將子女安置在山區一學生家裡,何曉耕知道後,千方百計予以保護,並將校舍、校具、圖書保管得完好無損。何曉耕也極注重對親屬子女的教育。胞侄楷模自幼喪父,他視為己子,供其讀至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楷模對台灣的水利事業作出較大貢獻。長子自南讀至安徽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兩個外孫受過高等教育,也得到過他的資助。他在經濟上支援過白沙中學不少學生,但從不考慮回饋。
馬大浦(1904年—1992年),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在造林學、油桐、樹木種苗等方面成果顯著,對造林學學科建設和促進我國造林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主編《造林學》、編寫了重要工具書《主要樹木種苗圖譜》。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啟發式、形象化教學方法。熱情宣傳林業事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中國林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培養高級林業專門人才,作出了重大貢獻。
孔凡禮(1923年-2010年8月20日),安徽太湖縣人,蘇軾研究專家。1958年起,開始在《光明日報·文學遺產》上發表研究論文,從此開始了40多年的宋代文學研究工作。主要論著有《全宋詞補輯》(中華書局出版)、《宋詩紀事續補》(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范成大年譜》、(齊魯書社出版)、《范成大佚著輯存》(中華書局出版)、《郭祥正集(點樣)》(中華書局出版)、《增訂湖山類稿》(中華書局出版)和《孔凡禮古典文學論集》(學苑出版社出版)等。
視頻
安徽省太湖縣小池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