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銀魚
太湖銀魚 |
中文學名: 太湖銀魚 界: 動物界 顏色: 銀色 產地: 蘇州、無錫、湖州、常州等地 分布區域: 太湖流域,東太湖流域,滆湖流域 |
太湖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產於長江口的體形略大,俗稱「面丈魚」、「麵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銀魚。宋人有「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白水魚並稱「太湖三寶」。 太湖銀魚形如玉簪,細嫩透明,色澤如銀,故名銀魚。清康熙年間就列為「貢品」。1987年的產量為885.4噸。銀魚可烹製成各種名菜佳肴,如銀魚炒蛋、干炸銀魚、銀魚煮湯、銀魚丸銀魚春卷、銀魚餛飩等,都是別具風味的湖鮮美食。
目錄
魚種介紹
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產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太湖銀魚春季在太湖邊蘆葦和水草莖上產卵,產期主要集中於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時也是捕撈銀魚的汛期。東山有「五月枇杷黃,太湖銀魚肥」之說。
營養價值
銀魚營養豐富,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骨無腸,無腥,含多種營養成分。冰鮮銀魚大部分出口,遠銷海外,人稱「魚參」。經過曝曬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經久不變。銀魚可烹製成各種名菜佳肴,如銀魚炒蛋、干炸銀魚、銀魚煮湯、銀魚丸銀魚春卷、銀魚餛飩等,都是別具風味的湖鮮美食。
菜品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梅鱭、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軟骨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鐵、核黃素、鈣、磷等多種成分。 日本人稱其為「魚參」。銀魚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湯。銀魚炒蛋、銀魚氽湯、銀魚丸子、芙蓉銀魚等都是蘇式菜餚中的名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