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白鹿角(中藥材)


太白鹿角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太白鹿角,中藥名。為石蕊科植物細石蕊Cladoniagracilis(L.)Willd.的枝狀體。太白鹿角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小便淋痛,風熱目赤,爛弦風眼,黃水瘡。[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太白鹿角
漢語拼音:Tài Bái Lù Jiǎo
別名:地蓬草、太白針
性味歸經:味苦,性涼。歸膀胱、肝經
功能: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小便淋痛,風熱目赤,爛弦風眼,黃水瘡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太白鹿角

拼音名:Tài Bái Lù Jiǎo

別名: 地蓬草、太白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donia gracilis (L.)Willd.

出處

出自《陝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蕊科植物細石蕊的枝狀體。

採收和儲藏

四季可采,去雜質,洗淨,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岩石表面的落葉層上或灌叢基部的苔蘚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國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陝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原形態

初生地衣體鱗葉狀,背面黃綠色,腹面白色,無粉芽。果柄(子器柄)由初生地衣體上伸出,圓柱狀,較細,中空,高達8cm,粗1-3mm,單一或很少上部分枝,枝頂端呈錐狀或有稍傾斜的杯,杯底不穿孔,杯緣常再生新杯,分枝腋間無穿孔;表面呈淡灰綠色、綠褐色,皮層較平滑,有龜裂,近基部處常生有小鱗葉。子囊盤生於杯緣上,具短柄,呈褐色。

性狀

性狀鑑別

地衣林鱗片狀,表面灰綠色,裡面灰白色,很少瓣裂,無粉芽。子器柄長約5cm,直徑約1.5mm,呈樹枝狀,形如鹿角,先端生有杯狀體。杯狀體周邊延生呈掌狀,杯緣生有多數子器。

化學成分

地衣體含黑茶漬素(atranorin),松蘿酸(us-nic acid)和過氧麥角甾醇(peroxyergosterol).

歸經

膀胱;肝經

性味

苦;性涼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消腫解毒;止血生肌。主不便淋涌;風熱目赤;爛弦風眼;黃水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2]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配伍

  • 1、治膀胱炎,小便不利:太白鹿角9g,海金沙9g,金錢草15g。煎服。
  • 2、治鼻衄,吐血:太白鹿角9g,景天三七12g。煎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3]

參考資料

  1. 太白鹿角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太白鹿角中醫世家
  3. 太白鹿角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