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空望遠鏡(Space Telescope)又叫空間望遠鏡,是天文學家的主要觀測工具之一,大多數天文學上用的光學望遠鏡,都是由一片大的曲面鏡,代替透鏡來聚焦。

太空望遠鏡可以確保靈敏的探測器能用最大限度收集從遙遠星球發出的光線,而透鏡則會在光線通過時把其中的一部分吸收。

目錄

由來

太空望遠鏡一直是天文學家的夢想。因為通過地面望遠鏡觀測太空總會受到大氣層的影響,因而在太空設立望遠鏡意味着把人類眼睛放到了太空,盲點將降到最小[1]。地球的大氣層對許多波段的天文觀測影響甚大,天文學家便設想若能將望遠鏡移到太空中,便可以不受大氣層的干擾得到更精確的天文資料。自從1990年這個以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命名的望遠鏡進入太空以來,它已經成為最多產的天文望遠鏡之一。

著名太空望遠鏡

哈勃空間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縮寫為HST),是以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為名,由美國宇航局研製的在軌道上環繞著地球望遠鏡。他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又沒有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他已經填補了地面觀測的缺口,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根本上的問題,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哈勃的哈勃超深空視場是天文學家曾獲得的最深入(最敏銳的)的光學影像[2]

空間紅外望遠鏡

美國宇航局研製的空間紅外望遠鏡於2003年8月25日發射升空,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紅外線波段太空望遠鏡,取代了原來的IRAS望遠鏡,斯皮策前身名為SIRTF(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

它的觀測波段為3微米到180微米波長,由於地球大氣層會吸收部份的紅外線,而且地球本身也會因黑體輻射而發出紅外線,所以在地球表面無法獲得紅外波段的天文資料。

空間干涉望遠鏡

由於望遠鏡口徑、大氣的湍動和光學衍射的影響 , 天文望遠鏡的角分辨率受到限制,因此既不可能利用傳統的光學技術直接測定恆星的角直徑(小於0.05 』』) ,更不能用來研究恆星表面的細節 (如亮度分布等)。1618 年法國 Fizena 最早提出了用光干涉的方法測定恆星直徑的想法 , 但是受到條件的限制 , 實驗沒有獲得成功。基於Fizean胡的思路,1881年美國 Michenlson用Lick天文台30 cm 折射望遠鏡成功地測定了木星的 4 個伽利略衛星的直徑。1920 年人們又設計了新型結構的干涉儀, 即現在的 M i c h e ls o n 恆星干涉儀 . 用此裝置在威爾遜 山2.54 m 的望遠鏡第一次測定太陽系外 6 顆恆星的角直徑,得到其大小為 0.020』』~0.047』』, 以後又發展了單口徑大望遠鏡的干涉技術 (如斑點干涉儀),使光干涉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視頻

太空望遠鏡 相關視頻

開普勒 太空望遠鏡
中國建「天眼」太空望遠鏡,遭霍金強烈反對,他到底在擔心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