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約翰一世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太陽光譜是一種不同波長的吸收光譜。分為可見光與不可見光2部分。可見光的波長為400~760nm,散射後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7色,集中起來則為白光。不可見光,又分為2種:位於紅光之外區的叫紅外線,波長大於760nm,最長達5 300nm;位於紫光之外區的叫紫外線,波長290~400nm。太陽光具有明顯生物效應,植物在太陽光作用下可發生合成作用,動物皮膚在太陽光作用下維生素D發生轉換作用;紅外線具有巨大的熱效應,紫外線有明顯殺菌作用等。

太陽平日所放出來的光譜主要來自太陽表面絕對溫度約六千度的黑體輻射(Black Body Radiation)光譜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在770~390納米之間,看不見的波段從770~11590納米。波長不同的電磁波,引起人眼的顏色感覺不同。770~622nm,感覺為紅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黃色;577~492nm,綠色;492~455nm,藍靛色;455~390nm,紫色。

太陽是能量最強、天然穩定的自然輻射源,其中心溫度為1.5*10^7K,壓強約為10^16Pa。內部發生由氫轉換成氦的聚核反應。

太陽聚核反應釋放出巨大能量,其總輻射功率為3.8*10^26W,其中被地球接收的部分約為1.7*10^17W。太陽的輻射能量用太陽常數表示,太陽常數是在平均日地距離上、在地球大氣層外測得的太陽輻射照度值。從1900年有測試數據以來,其測量值幾乎一直為1350W/㎡。對大氣的吸收和散射進行修正後的地球表面值約為這個值的2/3。

通常假定太陽的輻射溫度為5900K,則其輻射溫度隨波長的增加而降低。根據黑體輻射理論,當物體溫度升高時,發出的輻射能量增加,峰值波長向短波方向移動。

太陽輻射的波長範圍覆蓋了從X射線到無線電波的整個電磁波普。在大氣層外,太陽和5900K黑體的光譜分布曲線相近。受大氣中各種氣體成分吸收的影響,太陽光在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時某些光譜區域的輻射能量受到較大的衰減而在光譜分布曲線上產生一些凹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