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陽活動太陽所發出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以及數千年來的光譜分布變化。這些活動具有一些周期性,其中最主要的是長達11年的太陽周期(或稱太陽黑子周期)。不過這些變化也具有非周期性的波動。太陽活動的估計原本是透過計算太陽黑子數量,近幾十年來,已經改由人造衛星直接觀測。氣候變遷科學家想要了解太陽活動的變化,會對地球與地球氣候造成哪些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被稱為「太陽驅動力」。

衛星時代來臨前,總體太陽輻照度(TSI)[1]的變動,雖然只是在紫外線的波長上有百分之幾的差異,但始終都在檢定的門檻之下。現在對總太陽輸出的測量變化(涵蓋最後這三個11年的太陽黑子周期)只有0.1%的差異或是在11年黑子周期期間的峰頂對谷底大約是1.3 W/m²,而在地球大氣層上層表面接收到各式各樣太陽輻射的平均值為1,366W/ m²(每平方米1,366瓦)。沒有對較長期變異直接測量的代理測量變通的不同度量,以最近的結果建議在過去2,000年間的變動大約在0.1%,雖然其他來源的資料建議從1675年起的太陽輻照度增量為0.2%。太陽變異和火山作用的組合可能是造成一些氣候變化的起因,像是蒙德極小期。

對2006年現有文獻的回顧,刊登在自然,確定自1970年代中期太陽亮度沒有淨增值,並且在過去400年中太陽輸出能量的變化不太可能造成全球性變暖的主要部分變化。然而,同一份報告的作者也警告說:「除了太陽的亮度之外,來自宇宙射線和紫外線輻射對氣候更微妙的影響不可能被排除。他們也補充說,因為物理模形認為這樣的作用不足以開發,使得這些影響尚未能被證實」。

目錄

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是太陽強烈的磁場活動抑制了對流的作用,因而使得於表面溫度相對較低、顏色較暗的區域。黑點的數量關聯到太陽輻射的強度,在1980年代,以阿布特、Foukal等人(1977年)意識到輻射的增加值與黑子的關聯性[2],只依據一顆衛星的觀測,估計其變異是很小的(只有1 W/m²的等級或總量的0.1%)。雨雲7號(在1978年10月25日發射)和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1980年2月14日發射)查出,因為圍繞黑子周圍的區域更加明亮,整體的作用是越多的黑點意味着太陽越明亮

太陽周期

太陽周期是太陽行為上的循環變化,許多可能的模式曾被建立起來,但在觀測上只有11年和22年的周期是很清楚的被觀察到。

  • 11年:最明顯的是黑子數量在大約11年的周期中逐漸增加和減少,也因為施瓦貝的觀測被稱為施瓦貝周期。巴布科模型以磁場的流出和捲入來解釋此一周期。當太陽黑子增加時太陽表面的活動也最活躍,然而光度由於明亮的斑點也增加而沒有改變(光斑)。
  • 22年:海爾周期,因喬治·海爾得名。在每一個施瓦貝周期,太陽的磁場都會扭轉,因此磁極要兩次扭轉之後才會回到相同磁極的狀態。
  • 87年(70~100年):格萊斯堡周期,因沃爾夫岡·格萊斯堡而得名,被認為是施瓦貝11年周期的調幅(Sonnett and Finney, 1990).Braun, et al,(2005)。
  • 210年:Suess周期(a.k.a. de Vries cycle). Braun, et al, (2005)。
  • 2,300 years: 哈爾斯塔周期。

視頻

太陽活動 相關視頻

太陽活動及其表現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太陽光輻射度單位,佰佰安全網,2019-07-13
  2. 教育-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