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失去的萊松島

內容簡介

《失去的萊松島》(Lost Laysen)是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在其15歲(1916年)時寫的中篇小說,但它直到1996年才出版。小說寫的是在南太平洋上的火山島——萊松島的愛情故事。 米切爾把手稿交由Henry Love Angel,Angel在1945年去世,直到他的兒子發現的手稿,把小說和米切爾的信件一起發表。 《失去的萊松島》(Lost Laysen)描寫的是南太平洋一個即將消失的一個叫萊松的小島上發生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激動人心,扣人心弦。它的兩個男主人公,一個儒雅,一個彪悍,同時都愛上了一個思想獨立活潑可愛的姑娘,為了心愛的姑娘,兩個人不惜一切代價,重新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比爾·鄧肯(Billy Duncan) 愛爾蘭人,身高6.3英尺。於其29歲時再「加里班」號上做大副。在他16歲那年離開了愛爾蘭,離開了家庭、學校和朋友。因為他搞了一次小造反,被懸賞捉拿。此後四處漂泊,歷盡艱辛,生活得極不如意,總是打架,有架必打。 性格粗獷、剽悍。體格強壯。願為考特尼·羅斯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認識考特尼之後,打架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捍衛考特尼的名譽。他總是叫考特尼「小姑娘」。想要她,卻明白不能褻瀆她。送給考特尼一把名叫「Amigomio」(我的朋友)的西班牙鋼製小匕首,並對她說「恐怕有朝一日你會用得着它--現在你最好走吧。」最後在考特尼離開人世後,覺得同船一起下沉的是、他的心,他的希望,他的生命。 考特尼·羅斯(Courtenay Ross) 美國人,傳教士。身高5英尺,體重約115 磅。小說發生時19歲,也永遠定格在19歲。她離開美國,因為厭倦了浮華的生活,需要刺激。從印達諾上「加里班」號,目的地是萊松島。她想要給日本人洗腦,教他們不要拿刀子捅人。 她既可以專橫霸道,又可以溫柔如母;她既像個格格傻笑的女學生,又擁有創世紀以來女人的全部智慧,並且還像個小男孩那樣富有熱情和生機。 最後為了捍衛榮譽而用比爾送的匕首自刎。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1月8日出生於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曾獲文學博士學位,擔任過《亞特蘭大新聞報》的記者。1937年她因長篇小說《飄》獲得普利策獎。1939年獲紐約南方協會金質獎章。1949年,她在車禍中罹難。她短暫的一生並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學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 瑪格麗特米切爾何以將在南北戰爭的腥風血雨中綻放的愛情描繪得如此扣人心弦?這正與她的成長經歷和不幸的愛情有着莫大的關係。 瑪格麗特米切爾於1900年出生於美國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亞特蘭大,三四歲時,她就喜歡聽關於亞特蘭大歷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時常坐在房前的門廊上,給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瑪格麗特指點着一條一直穿過後院的南部同盟的戰壕。然而,她繪聲繪色地講述那個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沒了整個城市,你無論朝哪兒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難以形容的亮光映徹天際。這便是作品中亞特蘭大淪陷當晚的原型,當英國影星費雯麗身着藍色禮服,一雙耀着熒光的眼睛,臉上一層憂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時,郝思嘉的形象已經完全深入人心了 …

內容預覽

比爾·鄧肯將身體靠在椅背上,點着了煙斗。我不做聲,靜候他開口。我知道這位平日裡沉默寡言的愛爾蘭人要告訴我值得聽的事情。「夥計,你以為所有的浪漫與冒險都隨基德船長一同消逝了嗎?不,不是的。」他打住了,凝視着窗外熱帶地區黑色的夜空。所有讓我這個紐約人覺得新鮮而怪異的夜之聲與夜之味向我飄將過來。我的想象開始將外面的黑暗幻化成各色各樣的人影及獸形。「不,不是的。」鄧肯突然重複說,「你還記得失去的萊松島嗎?」我點了點頭,興趣也高漲起來。僅有少數幾個人還記得15年前報紙上曾有幾則關於萊松島失蹤的消息。那是湯加群島中的一大火山島,居要是日本人、中國人和少量白人。「唉,」鄧肯慢悠悠地繼續道,「15年前,我在『加里班』號上做大副。那是一艘小型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