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失效分析是一門發展中的新興學科,近年開始從軍工向普通企業普及。它一般根據失效模式和現象,通過分析和驗證,模擬重現失效的現象,找出失效的原因,挖掘出失效的機理的活動。在提高產品質量,技術開發、改進,產品修復及仲裁失效事故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其方法分為有損分析無損分析物理分析,化學分析等。

目錄

基本概念

1.1 失效和失效分析 產品喪失規定的功能稱為失效。 判斷失效的模式,查找失效原因和機理,提出預防再失效的對策的技術活動和管理活動稱為失效分析。

1.2 失效和事故 失效與事故是緊密相關的兩個範疇,事故強調的是後果,即造成的損失和危害,而失效強調的是機械產品本身的功能狀態。失效和事故常常有一定的因果關係,但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繫。

1.3 失效和可靠 失效是可靠的反義詞。機電產品的可靠度R(t)是指時間t內還能滿足規定功能產品的比率,即n(t)/n(0),n(t)為時間t內滿足規定功能產品的數量,n(0)為產品試驗總數量。累積失效概率F(t)就是時間t內的不可靠度,即F(t)=1-R(t)=[n(0)-n(t)]/n(0)。

1.4 失效件和廢品 失效件是指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後發生故障的零件,而廢品則是指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前發生質量問題的零件。廢品分析採用的方法常與失效分析方法一致。

1.5 失效學 研究機電產品失效的診斷、預測和預防理論、技術和方法的交叉綜合的分支學科。失效學與相關學科的邊界還不夠明確,它是一個發展中的新興學科。 [1]

簡介

早期失效率高的原因是產品中存在不合格的部件;晚期失效率高的 原因是產品部件經長期使用後進入失效期。機械產品中的磨合、電子元器件的老化篩選等就是根據這種失效規律而制定的保證可靠性的措施。失效按其工程含義分為暫失效和永久失效、突然失效和漸變失效,按經濟觀點分為正常損耗失效、本質缺陷失效、誤用失效和超負荷失效。產品的種類和狀態繁多,失效的形式也千差萬別。因此對失效分析難以規定統一的模式。失效分析可分為整機失效分析和零部件殘骸失效分析,也可按產品發展階段、失效場合、分析目的進行失效分析。失效分析的工作程序通常分為明確要求,調查研究,分析失效機制和提出對策等階段。失效分析的核心是失效機制的分析和揭示。 [2]

原理

失效機制是導致零件、元器件和材料失效的物理或化學過程。此過程的誘發因素有內部的和外部的。在研究失效機制時,通常先從外部誘發因素和失效表現形式入手,進而再研究較隱蔽的內在因素。在研究批量性失效規律時,常用數理統計方法,構成表示失效機制、失效方式或失效部位與失效頻度、失效百分比或失效經濟損失之間關係的排列圖或帕雷托圖,以找出必須首先解決的主要失效機制、方位和部位。任一產品或系統的構成都是有層次的,失效原因也具有層次性,如系統-單機-部件(組件)-零件(元件)-材料。上一層次的失效原因即是下一層次的失效現象。越是低層次的失效現象,就越是本質的失效原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