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秀水形胜地 人杰地灵耀古村(杨秀廷)
作品欣赏
奇山秀水形胜地 人杰地灵耀古村
清水江在黔东南的青山翠岭间一路踏歌而来,进入锦屏县境内,便深情挽起乌下江,在青山界大山的余脉落入江水处,天然构筑起瑶光这座“两水拥一龙”的奇秀家园。山的伟岸,水的灵动,为瑶光人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也带来了财富和福祉。人们对生存环境生态空间、族群文化空间的构筑和传承,源于自然,养在民间,建构和衍生了以苗族文化、木商文化、青石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文化,经过长期浸润与化育,丰沛了这片山水古朴、雄健的人文气质。
瑶光雄踞青山,俯瞰清江,“耸翠层峦,势拔群峰”,古树龙盘,蔚然列空,拔节出独特的腔调和气味。强烈的地形切割,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地貌特征,自古为清水江流域易守难攻的关隘,乃兵家必争之地。清代清水江流域势力最大的民间团练“三营”的上营驻地就在瑶光。瑶光历史上曾有“千家寨”之称,据史志记载,瑶光在明洪武时期称“茂广屯”,后称“苗光”,清雍正后设塘,民国初年设团防分局,民国十五年(1926年)设乡,是清水江中下游典型的苗族古村落。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兵分三路向瑶光寨脚的河口挺进,河口战斗这一场来自历史深处的鏖战,铿锵了瑶光苗寨红色的传奇
瑶光村由中寨、里寨、上寨、白泥坳、党艾、九项六个自然寨组成,现有四百七十九户一千九百二十余人。中寨、里寨、上寨连成一片,绿叶婆娑的古树,遍布村寨周围。从山脚新修的三板溪库区瑶光码头向上眺望,青石板街、古树、木楼人家,依托山势,层层向上叠起,气势恢弘,直逼云端,显得高远雄沉。
岁月的流水自有它的灵敏和坚硬,在它永不消歇的进程中,一些事物被漫漶湮灭的同时,另一类东西又在它的不断冲刷中愈显清晰。
一通刊立于咸丰元年(1851年)的“拟定江规款示”古碑记载,瑶光一带“地密人稠,山多田少,土产者惟有木植,需用者专靠江河,富户贩木以资生,贫者放棑而为业”。寨子里出过不少名人,“姚百万,李三千,姜家占了大半边”,清水江木材时代造就了这些叱咤风云的木商巨贾,还有道光年间任四川马边厅同知的姜吉兆和任直隶州知州的姜吉瑞举人兄弟,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到京城会试期间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的姜兴渭等等。寨中的举人第、土司第、练武场等即为木材时代的遗存。寨内的四条主要道路均为青石板路,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民众捐资建成,一万四千余级青石板阶梯,在绿树中盘曲。
行走在瑶光苗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厚重光滑的石板街,高而险的岩坎,依着陡峭地形修筑的一幢幢木楼,有几家房子的堡坎立面竟超过了房屋本身的高度,首先在视觉上深深地震撼着我。一首流传于青山界百里苗乡的民谣唱道:“宰格苗吼好田庄,高舟务翁好姑娘,讲到屋场好坎子,数瑶光。”瑶光这个有着石头般厚重感的古老村落,独特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生态,使成长在、生活在、教化在其中的瑶光人,沉淀出坚韧、平和、敬畏生命的族群品格。
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长长的故事,瑶光苗寨的风云变幻,就掩藏于六百年的册页间。 [1]
作者简介
杨秀廷,贵州省锦屏县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