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
名詞解釋
「奇」是反常的、出其不意的,「正」是正面的、正常的。最早由《老子》提出。主要含義有二:其一,作為軍事用語,指兩種不同的用兵應敵的方式:「正」指在了解敵方作戰意圖基礎上的正面應敵,「奇」指隱蔽自己的作戰意圖,靈活地運用偷襲、設伏等手段,以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奇」與「正」的運用需要相互配合。「奇正」有時也被用來處理、應對日常事務。其二,作為文藝批評術語,用來稱說文章思想內容上的純正與奇詭以及文辭上的典雅與巧麗。南朝劉勰(公元465?—520)為了矯正齊梁時期的文壇過於重形式、片面追求新奇的弊病,將「奇正」引入文學批評。他認為,文學創作應當在思想內容上以儒家經典為依歸,以文辭上的巧麗奇異為配合,只有執「正」(思想純正)以馭「奇」(文辭巧麗),才能使文章的主旨新穎而不邪亂,詞采美麗而不浮誇。後世詩歌評論及戲曲批評也用到這一術語。
引例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五十七章》) (以正規的方式(清靜之道)治國,以奇詭的方法用兵,以不攪擾人民來治理天下。)
引例2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孫子·兵勢》) (大凡用兵作戰,都是以正面應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的人,出奇用兵的手段像天地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海那樣長流不竭。)
引例3
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因此閱讀和評論文章,先要標明需要考察的六個方面:一是謀篇布局,二是遣詞造句,三是對前人作品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四是表現手法上的守正與新變,五是援引事例以證立論,六是音律節奏。)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