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待嚴大夫
《奉待嚴大夫》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詩》。
《奉待嚴大夫》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此詩作於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53歲,表達了作者等待嚴大夫(嚴武)重來鎮蜀時的喜悅心情。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目錄
基本信息
原文
奉待嚴大夫
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
常怪偏裨終日待,不知旌節隔年回。
欲辭巴徼啼鶯合,遠下荊門去鷁催。
身老時危思會面,一生襟抱向誰開。
本段注釋
①《列子》:"殊方偏國。"
②《漢書·馮奉世傳》:韓昌為偏裨(裨,pí,副、小),到隴西。《後漢·袁紹傳》:"偏裨列校,勤不見紀。"
③《唐·職官志》:天寶中,緣邊御戎之地,置八節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時武為劍南節度使也。《周禮》:"道路用旌節。"注:"析羽為旌,以彰其節。"終日待而隔年方回,怪其回之遲也。武入朝在寶應元年秋,其回成都在廣德二年春,除前後相見時,中間止隔一年耳。唐凌敬詩:"已復長望隔年人。"
④巴徼(徼,jiào,邊界),巴在邊徼也。
⑤《子虛賦》:"浮文鷁(鷁,yì,指船)。"趙曰:船首畫鷁,以驚水怪。《淮南子》:"龍舟首。"《方言注》:"鷁,鳥名。今江東貴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
⑥古詩:"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3]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