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奎文区,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位于潍坊市中部偏北、东北与寒亭区相邻,西以白浪河为界,与潍城区相望,南、东南与坊子区毗连。总面积187.78平方千米。 奎文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潍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为潍县,被白浪河一分为二,以东为东关,即今奎文。奎文历史悠久,古代政治家晏婴、经学大师郑玄、农学家贾思勰、书画家张择端以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郑板桥等都曾在此出仕游历。在明清两代以“二千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誉。

2019年,奎文区下辖10个街道 。2018年,奎文区常住人口45.631万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8.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52.53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0.02:10.16:89.82。[1]

中文名奎文区外文名Kuiwen District行政区划代码370705行政区类别市辖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潍坊市地理位置潍坊市中部偏北面积187.78 km²下辖地区10个街道政府驻地东关街道电话区号0536邮政区码261000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人口数量45.631万人(2018年常住人口)著名景点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机场潍坊南苑机场车牌代码鲁G、鲁V地区生产总值281.15亿元(2018年)

目录

位置境域

奎文区位于潍坊市中部偏北、东北与寒亭区相邻,西以白浪河为界,与潍城区相望,南、东南与坊子区毗连。介于北纬36°35′00″—36°45′00″、东经119°03′45″—119°18′45″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7.2千米,东西最大直线距离10.2千米,边界线长130.41千米,总面积187.78平方千米。西至省会济南193千米,东至青岛155千米。

地质构造

奎文区地质构造是中朝准地台山东隆起区次级构造单元鲁东古隆起区和鲁西隆起区衔接部,即沂沭断裂带北端的次级构造单元昌潍凹陷之内。西侧是沂沭断裂带的鄌郚葛沟断裂,东部为昌邑大店断裂,奎文则处于中、新生代凹陷盆地中。沂沭断裂带控制了区内构造的生成、发展、岩浆活动及其矿产的赋存。沉积盖层主要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建造。 奎文区境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覆盖,南部各时代地层均有发育,但发育有较大差别,中新生代以前的地层分布零星。

新生代第三纪(距今100万年前),境内第三纪冲积层覆盖于一切地层之上,以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层为主,冲积层沿各河系分布,岩性为河床相及河漫滩相的中粗沙、细沙夹卵砾石等。南部分布有冲积、坡积及残坡积层。主要岩性为亚沙土、亚粘土、砂砾石亚粘土。第三纪厚度一般在15—200米,南部浅落,北部深厚。

上第三纪(距今1200万年),有牛山组和馆陶组。南部白浪河水库出露牛山组地层,主要岩性以中厚层的杏仁状及气孔状和橄榄玄武岩为主,厚度大于50米。

中生代白垩纪(距今1.4亿年)凝灰岩中间夹有长班岩正长班岩,与第三纪地层成不整合接触。 侏罗纪中,为河湖相及沼泽相含煤岩系。岩性为砂页岩,粘土岩夹煤层,下部为砾岩,上部为炭质页岩。含三层煤,厚1—5米。

地形地貌

奎文区位于潍坊市中部偏北,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7—66.1米区间,属于洪积、冲积平原区。其成因主要由河流洪积、冲积而成。境内无山,平均海拔26米。南高北低,最高点为凤凰山(实为丘陵)北坡,海拔66.1米;其次为白浪河水库大坝东副坝高程65.5米,坝后高程42米。其他大部为平原,为向渤海过渡的倾斜坡度为0.2%左右的平坦地带。地质由更新统冲积洪积物堆积而成。河流均发源于南部邻近县市的山丘地区,源短流急,并依附地势由南向北流动,经寒亭区汇入渤海。其特点是,流域面积小、河道短、洪流急,两岸成侵蚀陡坎,纵深2—7米。河床及阶地均不发育。

奎文区境内有河流及溪流多条,其中最主要的有白浪河、虞河、张面河,其他多属其支流,发源于南部县域山丘。雨季来时洪水暴发,河、溪携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堆积于沟谷之外的丘陵地带及河流两岸,逐渐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地面平坦,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地下水丰富,埋藏较浅,垦殖率高。人口稠密,城区集中,交通方便,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奎文区境地貌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倾斜高平地

在埠岭以下海拨高程35—65米之间,比埠岭明显的开阔平缓,分布于廿里堡街道南部,主要分布着淋溶褐土及小面积的潮褐土。

倾斜平地

上接倾斜高平地,北接潍北冲积平原,地势缓平开阔,海拨高程13—35之间,处洪积冲积扇缘地带,土层深厚肥沃,多发育着潮褐土,主要分布在东郊,是奎文境内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

缓岗

俗称黄土埠子。在廿里堡街道的倾斜平地和倾斜高平地上,星布着第四纪由风而成、大小高低各蔚的黄土缓岗,一般海拨30—40米,发育着均沙质土埠褐土。

沿河高地

位于城区北部白浪河两侧,是由白浪河洪积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河谷阶地,土层深厚,耕层质地较好,发育着褐土化潮土。

河漫滩

位于白浪河水库以北至市区的河漫滩地,由河流泛滥冲积而成,发育着砂壤表石灰性河潮土。

奎文区地处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域内,西接广阔的大陆,东领山东半岛,是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变化分明。春季风多雨少,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晚秋多干旱;冬季干燥寒冷,北风频吹。

气温

因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奎文区境四季气温分布分明,年平均气温12.3℃左右。1月份为全年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5至-9.5℃之间;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30.5至31.0℃之间。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幅度大。地面结冰期平均初日在11月上旬,最早在10月下旬。终冰期平均终日一般在4月上旬,最晚在4月下旬。

降水

奎文区境内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54毫米,但年际变化较大,因此,旱涝不均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每年夏季风势的强弱差异颇大,故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1994—2010年,区境历年最大降水量为1210.6毫米(1996年),历年最小降水量仅252.4毫米(2002年),最多年为最少年的4倍多。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具有季风气候的特征,降水集中在夏季各月,历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416.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3.7%;冬季平均降水量为47.5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7.26%,春秋为降水过渡季节,一般为秋多于春。

日照

奎文区境内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28.5小时,在全市各县市来说日照时数为最多,这与云量小于邻近各县市分布情况是一致的。全年日照时数以5月、6月份最多,以11月、12月份最少。

地温

奎文区境内历年地面平均最高温度29.25℃,以6—8月为最高,都在40℃以上。历年地面平均最低温度为5.75℃,以11月至次年3月为最低,都在0℃以下。

冻土

奎文区境内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为43厘米—48厘米。10厘米深度土壤冻结日期,最早在11月下旬;30厘米深度土壤冻结日期,最早为1月上旬。解冻日期最晚在3月中、下旬。

气压

奎文区境内历年平均气压为101千帕,气压的月际变化是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平均为99.69千帕;最高值出现在1月份,平均为102.02千帕;春秋为过渡季节。春季气压逐渐下降,秋季气压迅速上升,一年气压变化形势呈对称的“V”字型。

奎文区境内因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12—2月)受蒙古冷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北风、西北风。春季(3—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的过渡阶段,偏北风减弱,偏南风和南风增强。夏季(6—8月)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大陆形成低压中心,冷高压北退远去,风向多东南风、南风。秋季(9—11月)向冬季风过渡,风向逐渐转换为偏西、偏北风。奎文区境内历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春季风速最大,其次是冬季,夏秋季风速小。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风速为4.3米/秒;8至9月份最小,平均风速为2.5米/秒。

奎文区境内历年各月均可出现有雾天气,历年平均出现天数为17.5天。有雾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大雾时最低能见度不足100米。冬季为大雾的高发季节,出现最多的月份是12月,为2.8天;出现最少的月份是6月,仅0.5天。季节与月变化明显,大雾的日变化,多在1—7时生成,占81.5%,7—11时消散,占78.5%。

风沙(扬沙、沙尘暴) 奎文区境内扬沙出现较少,历年平均出现2.1—16.9天,多集中在1—4月。沙尘暴极少出现,历年平均出现天数为0.4天,只在干燥的3—5月有时出现,6—11月几乎没有。最多年份全年出现过5次,而有些年份则不出现。

湿度

奎文区境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反映了奎文季风气候特征。如春季降水少,空气干燥,温度回升快,是相对湿度最小的季节。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辖区,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降水集中,是相对湿度最大的季节。秋季降水仍较多,相对湿度仅次于夏季。冬季受干冷的蒙古高压控制,降水少,温度低,相对湿度比秋季小,但比春季大。湿度的一年变化反映了奎文区的季风气候特征,主要是春季比冬季湿度低的缘故 。

蒸发

奎文区境内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024.30毫米,分布特点是北部大,南部小。蒸发量的季节分布是春季大、冬季小。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平均为317.20毫米;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平均为58.10毫米。

水系水文

地上水

白浪河是流经区境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昌乐西南部之大鼓山。全长127千米,平均河宽200米,流域面积1327平方千米,最大流量800立方米/秒。流经奎文区境从白浪河大坝至北苑街道沙窝村长度为17.5千米,流域面积22.4平方千米。因其源短流急大量粗细砂砾沉积于河口扇,形成沿河地带的砂质或夹砂潮土。

虞河发源于潍坊市坊子区灵山,全长70千米,平均河宽60米,流域面积889平方千米,最大流量567立方米/秒。流经奎文区境从廿里堡街道董家村至大虞街道田家村长度为14千米,流域面积35.8平方千米。冲积物多含细砂和黄土,沿河冲积平原多砂壤和轻壤。

张面河是虞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潍坊市坊子区石埠山,全长14千米,平均河宽50米,流域面积24平方千米,流经奎文区境从北海路至虞河路长度为3千米,流域面积7.4平方千米,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

地下水

奎文区境内地下水系浅层地下水。即层间水多以承压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形式存在。水质良好,饮灌皆宜。唯砂层主要分布在白浪河、虞河等沿河平原地区,水位较浅,一般在5米—7米,水源较丰富,宜兴井灌。全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白浪河下渗补给,区境内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量1116.25×104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310.57×104立方米/年,其中河流下渗量为1194.32×104立方米/年。由于连年采用量大于补给量,出现地下水降漏斗,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机井平均深度55米才可达地下水位,不但使较多水井降低灌溉效益,还使潮褐土的潮化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氧化作用加强,锈纹锈斑和铁子增多。

奎文区境内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两大土类。其中,褐土土类分布占到全部的90%。褐土土类下分褐土亚类、潮褐土亚类2个亚类,潮褐土亚类在全区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各街道。潮土土类主要分布在白浪河两侧的浅平洼地。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奎文区地处冲积平原,地下含水原本较为丰富,境内白浪河、虞河、张面河都有一定的流量。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和工农业用水的猛增,自1994年建区始,水资源就出现不足。

水资源总量

历年白浪河、虞河平均径流量(按3个流量计算)为9460万立方米。由降水、河流补给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1345万立方米,除去蒸发诸因素,水资源总量1.0805亿立方米。按全区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占有地表径流量1.035万立方米。

水资源状况

2000年之后,年平均降水偏少,水利工程拦储无水,主要依靠境外水库引水。据资料显示,由于境内累年地下水过量开采,从1975年发现中部地下水漏斗区,以后漏斗范围逐年扩大,至1983年范围已扩大到25平方千米,中心枯水位已在黄河基面以下达9.43米,埋深达34米。中部漏斗区近8年地下水位下降18.72米,每年下降2.34米。

土地资源

据2008年的土壤普查结果,奎文区境土地总面积5757.85公顷。其中,可利用的土地面积654.47公顷,占总面积的11.4%;非可利用的土地面积5103.38公顷,占总面积的88.6%。至2010年12月,已利用的土地面积644.73公顷,占总面积的11.2%,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8.5%。其中,耕地346.08公顷,占总面积的6.0%,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52.9%;人均耕地0.014亩,低于山东省人均1.49亩和全国人均1.5亩的人均耕地水平。园林61.37公顷,占总面积的1.1%,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4%。未开发利用的土地9.74公顷,占总面积的0.2%,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1.5%。在非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4919.89公顷,占总面积的85.4%。交通用地15.09公顷,占总面积的0.3%。水域面积168.4公顷,占总面积的2.9%。特殊用地420.54公顷,占总面积的7.3%。全区土地利用率达到94%以上,建设用地利用率达到51.50%。2010年12月,全区有水浇地(有效灌溉面积)179.4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1.9%。有旱田166.62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1%,主要分布在廿里堡街道。

生物资源

奎文区境内林果树种多达98个,分属48个科,78个属。其中用材树以毛白杨、刺槐、泡桐、柳、榆为主。观赏和绿化树种以悬铃木、雪松、青桐、柏类、冬青为主。古稀危奇树种有银杏、金银木、杜仲等。境内有药用价值的人工栽培和野生植物达45种。 奎文区境内无野生大型猛兽及野生大型植食性动物,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2]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