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弗涅山脈
奧弗涅山脈 |
本名 奧弗涅山脈 地理位置 克勒蒙菲朗城 著名景點 火山口湖 長 度 300多公里 |
奧弗涅山脈:奧弗涅火山位於法國中部城市克勒蒙菲朗城的西面。整個火山群由近90多個規模不等的火山錐組成,其中近70多個相對集中在火山帶的中北部的多姆高原上,綿延300多公里,形成奇偉瑰麗的多姆山脈。 [1]
目錄
簡介
整個奧弗涅火山群散在南北70公里,東面20公里的矩形地帶上,形態各異,多姿多彩,景象萬千。特別是它獨特的火山性質,熔岩流景,更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奧弗涅火山地區已闢為「火山公園」,供來自各地的遊客觀賞景色。
熔岩流動
熔岩在流動過程中,隨地貌形態變化,亦隨自身性狀變化,因而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熔岩表面。有的如海上洶湧的波濤,有的又平坦得像一塊蘆席;有的突起串串,有的形似長繩……總之,變化萬千,奇妙非凡。
而熔岩旋流則形成了高原東南常見的螺旋形小錐體。如熔岩內發生噴氣,則形成喇叭花狀和環狀噴氣穴或塔式疊維,甚至還可形成熔漿洞穴。克勒蒙菲朗城以西的盧瓦亞特就有幾個這樣的洞穴,其中一洞內有暗水,水中有一長石可蹲坐其上洗衣,又稱為「女傭洗衣洞」。
奧弗涅火山群的火山錐大都噴發過,至少在形成時噴發了一次,在山頂處可尋到噴發時留下的痕跡。
由黑灰色的玄武岩或粗安岩,即基性熔岩構成的火山為火口火山。這類火山由於基性熔岩的流動性強,噴發時的爆發力較小,因而噴發時,與打開瓶塞的啤酒瓶類似。
當地下的熔岩遇到斷裂,由於高壓而含於熔漿之內的氣體便游離出來,帶到熔漿沖溢出地表。噴發過後,山頂便留下圓形或半圓形的凹陷。如:位于山脈北段的盧沙弟艾爾火山錐和南段的蒙代葉火山錐,頂部凹陷一側破損,使火山口形似圈椅;多姆山脈中段的新巴利烏火山維,其頂部有直徑約300米,深95米的圓坑,四周封閉,形似一隻大碗;山脈中段孟葉火山頂有三個火口,二個如目,一個似嘴,從高空俯視,似一隻坐井觀天的青蛙,十分有趣。
特性
奧弗涅山脈的火山特性是於1751年由法國地質學家凱塔爾通過實地認真考察,才揭示出來的。而在此之前,人們一直對此一無所知,以為這一帶綿長的山脈是大自然早已塑造成功的構造山脈,事實卻並非如此。
多姆高原原為結晶地壘,寬8~9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東部方向的利馬涅凹陷帶海拔僅300米,兩者中間由一條南北向大斷裂相隔,高原東部邊緣形成一傾角30度的大陡坡,坡面上遍布幽谷。高原火山的熔岩流沿峽谷奔瀉而下,流入開闊平坦的利馬涅地區。高原兩面由凹陷帶和谷地構成,坡度較小,熔岩流直接覆蓋在基岩之上。
景觀
火山口湖
火山噴發過後,往往在火山口內積聚了熔漿和地表水,形成了火山口湖。如位於多姆山脈南、北端的巴萬湖和達茲那湖就是火山口湖。兩湖風景優美,碧波蕩漾。其中,巴萬湖直徑750米,深92米,湖壁直立;達茲那湖略小,直徑700米,深66米,湖壁頗緩。多姆山脈最北端的博尼特火山口湖曾是奧弗涅地區最大的低平湖,直徑達2000米,後因湖內又噴出新火山,湖面縮??
火山錐
多姆山脈中北段有幾個由灰白色熔岩,即酸性熔岩構成的穹形火山錐。這種火山是在發生強烈爆炸之後,粘稠的熔漿如擠出的牙膏,鋪攤在火山通道四周,層層疊積而成。如大薩爾古伊山,表面規則平滑,如一隻倒扣在地上的大鍋。
疊狀複合火山是奧弗涅火山群中特殊的一種類型。這種火山是由於火山的多次噴發形成的,即第二代火山先以爆炸方式破壞掉由基性熔岩建造的第一代火山。噴溢出的熔漿於火山口四周構成圓形堤壩,圍成熔岩湖。熔岩集聚過多,便破堤流出。湖面上重新又噴發出火山,形成幾個第三代火山,三代同堂的奇異火山景觀,十分引人注目。
火山群
奧弗涅火山群中規模極大,風格獨具的火山錐——多姆山是其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它位于克勒蒙菲朗城以西8公里處,置於火山帶中央,登上山頂可觀山區全景。
遊覽奧弗涅火山群,人們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奇異的魅力。
多姆山高500米,頂部有一平台,平台上建有石牆和石欄。東側有一石柱,上安有望遠鏡,交上一法郎,便可盡情欣賞美麗的風景。另外,多姆山頂還安有電視塔,塔尖巍然指天、靠北一側的深灰色高大建築是克勒菲蒙菲朗大學多姆山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