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萊格·卡崗
奧萊格·卡崗(Oleg Kagan 1946年11月22日-1990年7月15日)在蘇聯最東邊的一個沙卡林島(Sakhalin)上一個名為Yuzhno-Sakhalinsk的小村落出生,他的父親具有猶太血統,在當地醫院擔任醫師,熱愛音樂。他的母親是護士,也同樣喜愛音樂與戲劇。沒多久之後,全家遷移到拉脫維亞的首府里加(Riga),里加這個城市向來以各式各樣的音樂生活以及音樂的教學品質著稱[1]。
目錄
嚴師出高徒
七歲起,卡崗在布勞恩(Joachim Braun)的指導之下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十三歲時,庫茲涅索夫(Boris Kuznetsov)在一次的學習考試中聽到卡崗的演奏,印象非常深刻,遂邀請他到莫斯科音樂院就讀。和布勞恩自由放任的教學方式相反,庫茲涅索夫的指導是承襲自十九世紀的師徒傳統。事實上,卡崗也是他的唯一入室弟子,他讓卡崗安頓在他家,嚴格監督他的學習與生活的每個細節。在庫茲涅索夫的嚴格教育之下,奠定了卡崗堅實超卓的技巧,更養成他嚴謹審慎的音樂態度。
庫茲涅索夫過世之後,卡崗轉而受教於小提琴大師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奧伊斯特拉赫始終對於這位地子的才華予以最高的評價,特別稱讚他的小提琴演奏風格具有無比的深度,無暇的樣式,以及完全將自我奉獻給音樂的極致藝術表現。當奧伊斯特拉赫開始指揮時,他邀請卡崗與他合作貝多芬與西貝柳斯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全集(後來也一起灌錄了其中兩首)。
多年之後,卡崗表達對於奧伊斯特拉赫的讚美:「對他的學生而言,他就像個父親、像顧問、也像朋友一樣。我受他的影響很大[2]。」
琴藝風格獨特 深獲好評
庫茲涅索夫過世之後,卡崗轉而受教於小提琴大師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奧伊斯特拉赫始終對於這位弟子的才華予以最高的評價,特別稱讚他的小提琴演奏風格具有無比的深度,無暇的樣式,以及完全將自我奉獻給音樂的極致藝術表現。當奧伊斯特拉赫開始指揮時,他邀請卡崗與他合作貝多芬與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全集(後來也一起灌錄了其中兩首)。
1969年在倫敦所演出的那場西貝流士協奏曲,堪稱卡崗職業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因為鋼琴大師李斯特(Sviatoslav Richter)也在場聆聽,演出結束之後,立即邀請這位年輕的小提琴家與他合作。兩人從此展開了長達20年的合作關係,不管在音樂的集中度以及藝術眼光的親和性而言,都是無可匹敵的搭檔。
蘇聯當局打壓卻難擋
儘管他在國際競賽屢屢獲獎,廣受音樂評論家與觀眾的熱情歡迎,他的職業演出生涯卻總是充滿各種逆境。1970年,當他正準備要開始在國際樂壇建立該有地位的時候,卻遭受蘇聯當局的打壓,阻止他離開蘇聯境內,禁止他出國巡迴演奏,以至於接下來幾年,他的名字在國際樂壇突然消聲匿跡。即使後來他終於獲准出國,但他堅持拒絕任何妥協的作風,加上他在專業上與性格上的一絲不苟態度,致使多項演出錄音計畫宣告夭折。世人必須面對層層阻礙,才慢慢開始認識他的音樂成就。
1989年,卡崗病情惡化,他選擇將最後幾個月的生命奉獻給音樂,以始終如一的熱誠與喜悅之情,帶給聽眾無盡的感動。這種堅強的勇氣與意志感動了身邊的所有人。他依舊到處旅行演出,安排各種計畫。觀眾也很快就注意到他的演奏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不論他到哪哩,觀眾的反應都是一樣地熱情,因為她們知道她們所欣賞的不只是一場音樂會,而更像是一種來自上帝的啟示。對生命與藝術奉獻的見證與禮讚。他對於音樂的奉獻,至死方休。
堅持搏命演出
1989年當醫生宣告卡崗病情過於嚴重,不宜離開位於呂貝克(Lubeck)的醫院時,他還是不顧一切地親自出席在克魯特(Wildbad Kreuth )舉辦的室內音樂節(Chamber Music Festival Wildbad Kreuth)。 七月初,在他人的協助之下登台,借着一種特殊設計的椅子的支撐,使得他可以以一種幾乎是站着的姿勢拉奏小提琴。當時演出的曲目是莫札特的豎笛五重奏,其他同伴除了顧特曼之外,還包括了布魯納,Sviatoslav Moroz,以及小提琴家卡許卡香(Kim Kashkashian)。沒幾天之後,他與巴什梅特同台演出莫札特的最高傑作之一,交響協奏曲,這是他最後一次正式演出。
過世前幾個禮拜,在傑利畢達克所指揮的慕尼黑愛樂的伴奏之下,他在慕尼黑愛樂廳進行了一次公開的彩排,那是他最後一次公開演出。當晚的正式音樂會因為病情惡化而取消。根據當時在現場的人轉述,在彩排中他的演出具有無與倫比的力度與深刻的精神感受力,可惜似乎沒有錄音留下。
1990年7月15日,卡崗病逝於慕尼黑,享年僅43歲。他未能親眼目睹克魯特音樂節的開幕,不過他的妻子古特曼仍然持續籌畫,終於在隔年,1991年,正式開幕。目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