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奥古斯丁·巴里奥斯


巴拉圭吉他作曲家奥古斯丁·巴里奥斯·曼哥雷
奥古斯丁·巴里奥斯
艺人或艺术家
出生 1885年5月5日
圣胡安包蒂斯塔
逝世 1944年8月7日(59岁)
代表作品 吉他曲《大教堂》《六首圆舞曲》《12首练习曲》

奥古斯丁·皮奥·巴里奥斯Agustín Pío Barrios,1885年5月5日-1944年8月7日),又名Agustín Barrios Mangoré巴拉圭作曲家吉他演奏家。他的父亲是阿根廷巴拉圭的领事,特别喜爱吉他,巴里奥斯很小就学习了吉他和巴拉圭竖琴等多种乐器。13岁时,他到亚松森学习音乐,不久就开始在南美各地公开演出[1]。1934年,他还前往欧洲巡演,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1939年他到萨尔瓦多任教,并卒于该国。巴里奥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充分开发了吉他的表现力,同时又高雅脱俗,令人动容。直到他逝世50年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巴里奥斯这位巴拉圭吉他天才的艺术成就[2]

目录

简介

 
奥古斯丁·皮奥·巴里奥斯

奥古斯丁•巴里奥斯 ,一位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的奇特作曲家。南美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各种文化在这片大陆上织成斑斓的图景,色彩丰富得令人头晕目眩。奥古斯丁•巴里奥斯就是这个文化万花筒的代表人物,你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印第安酋长,怀抱着一把西班牙吉他,在西方式的音乐舞台上,演奏巴赫、贝多芬萧邦和他自己的作品。这位印第安酋长就是奥古斯丁•巴里奥斯,他成名后就是以一副印第安土著打扮登台演出,并自称“传奇瓜拉尼酋长曼哥罗”(Gualani指巴拉圭、阿根廷北部和巴西南部的南美洲印地安人)。听起来有点江湖艺人的味道,但这位南美音乐家革新了吉他演奏技巧,留下了大量一流的吉他曲目。1944年去世后,一度湮没无闻。但从七十年代开始,一批南美洲吉他演奏家重新复兴了巴里奥斯的作品[3]

  • 1885年5月5日 出生于圣胡安斯塔教区
  •   1885年—1910年 进入同立专科学校学习
  •   1906年 首次举行吉他演奏会
  •   1910年—1915年 到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拉丁美洲国家演出
  •   1916年—1931年 在巴西举行演奏会并结识了维拉·罗勃斯
  •   1931年—1933年 到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演出
  •   1934年—1935年 在墨西哥、古巴、土耳其德国柏林、西班牙等地演出
  •   1936年—1939年 在中南美洲各国演出
  •   1939年—1944年 在圣萨尔瓦多国立音乐学院任教
  •   1944年8月7日 因心脏病逝世,享年59岁。

 

《最后的吟唱》

奥古斯丁·巴里奥斯·曼哥雷的作品《最后的颤音》(El Último Trémolo)可以算是古典吉他手们最喜欢演奏的曲目之一了,当然这首曲子也被称作《最后的吟唱》(El último Canto)或《上帝之爱的恩赐》(Una limosna por el amor de Dios)。世界上没有人会否认其惊世骇俗的美感。

巴拉圭女性吉他手塔尼娅·拉莫斯(Tania Ramos)和奥古斯丁·巴里奥斯一样都曾在巴拉圭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古典吉他。

《最后的吟唱》算是全世界的古典吉他手们演奏得最多的轮指曲目了,与西班牙吉他大师弗朗西斯科·塔雷加(Francisco Tárrega)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Recuerdos de Alhambra)齐名。有不少的音乐史学家都对巴里奥斯的生平以及这首曲子本身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试图找出巴里奥斯的灵感来源、曲名的来历,甚至还想弄清作曲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有传言说:这首曲子并非完全由巴里奥斯创作而成,他在还没完成全部创作的时候突然去世了。有可能是他的一位“高徒”创作了最后的大调部分。

还有人认为:由于第45小节和前一小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很可能是“写错了”。之所以这么推断是一是因为巴里奥斯从来没有丝毫不加变动地重复某个小节,二是因为整首曲子的旋律与和声都在不停地变化,这也是这首曲子的独特之处。

然而经过对这首曲子在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乐句构成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弄清所有的疑惑。以下两点做出澄清:

1) 本曲完全由巴里奥斯·曼哥雷创作;

2) 第45小节的设置方式确实遵从了作曲者的本意,因为此处对小节的机械重复最为符合音乐结构的协调性;

3) 关于曲名以及作曲灵感来源的内容,我想在此引用一些他的学生和朋友们所讲述的故事,当然他们之中也有很多人是知名的吉他手[4]

视频

Romanza - Imitacion al violoncello [1st rec]


Agustín Barrios Plays - Träumerei de Schumann Op.15 Nº 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