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女冠子·霞帔雲發

《女冠子·霞帔雲發》

作品名稱: 《女冠子·霞帔雲發》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女冠子·霞帔雲發》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女冠子》原為唐朝歌詠女道士的教坊曲。溫庭筠素以風流多情著稱,相傳他與女道士魚玄機長期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魚玄機貌美才高,卻年紀輕輕就死於命案。或許為魚玄機之死所觸動,溫庭筠根據唐教坊曲《女冠子》自度新曲,創作了《女冠子》詞,借寫女道士來言情。其創作時間未得確證。[1]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散開秀髮,好似披着一肩雲霓,看鏡中的容顏如玉。細細地描畫粉黛,抹去眉間愁跡。團扇輕輕地擺,遮住欲吐的心語。垂下繡簾,難掩滿臉羞意。

我曾久久地佇立樓前,希望看到你的蹤跡。你為何還不來相會,叫人難忍花庵空寂。但願有一天,我們將乘鳳凰攜遊仙海,到那時再也不要別離。

賞析

這首詞是借寫女道士的容貌、情態與動作來言情的,表面看起來全是鋪陳其外貌妝束,其實詞人是用物象的錯綜排比手法把客觀的景物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運用自己的想象把它們貫穿起來,從而理解人物。

此詞上片寫女主人公美麗的容貌和含羞多情之態。「霞帔」三句,寫女主人公彩霞般的披肩,雲一般的鬢髮,鑲金的鏡子裡,出現了她如雪潔淨的容貌,她對鏡正畫着略帶愁意的蛾眉。這裡以一個「愁」字點出女主人公的心情。「遮語」二句,描寫女主人公遮語、含羞、回扇、下帷等神態動作,生動地表現出她心事重重卻又欲說還休,情思縈繞卻又含羞掩飾的情態。下片寫女主人公的相思相念與綿綿情思。「玉樓」二句,寫女主人公望情人早日來到。意思是站在玉樓上盼望已久,恨情人來遲,道出其相思之切。「早晚」二句,直道心曲,寫女主人公的願望:自己遲早總要乘鸞而去,希望情人不要遺棄。

上片用的都是相當於現代電影蒙太奇小景別的手法展現景物,鏡頭自背後從下而上,先是讓人們看到女主人公的服飾「霞帔」,然後是如雲的黑髮;之後鏡頭切換到照鏡子的場景,也是一個特寫,人面與鏡像相映襯;之後又是另一個正面近景,女主人公輕轉羅扇,遮住因竊竊私語而微微翕動的雙唇,好像是怕被人聽到,嬌羞地走到窗前放下繡幃。下片寫女主人公的期望。這裡,就不是單純的景物鋪陳,而是人的服飾和外貌的客觀呈現,但它也需要讀者根據想象,在頭腦中把這些畫面串聯成一個連續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心情,體會詞人所要表達的感情。結尾直道心愿,其依戀之情,一往情深,相思之意,真摯感人。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