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就大事業?曾國藩告訴你立志的作用
[1] 人到中年,依然能夠大有作為,曾國藩如何能將自己這嚴酷的修行堅持到最後?其實道理很簡單,曾國藩的志向夠遠大。人一生的意志品質如果有100分,那麼普通人一生可能只用了10分,剩下的90分一輩子都沒有使用過。而促使我們調動剩下90分的意志品質在一生中堅持修行和磨鍊自己靠得就是心中遠大的志向。
美國心理學家費約曾做過一項實驗。他把三組大學生分成三組,要求他們分別舉起一套啞鈴一樣的裝置。他沒有告訴A組學生為什麼要這樣做,告訴B組學生儘量表現出最大的能力、看一下你們當中誰最有耐力,告訴C組學生完成這項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你們手中的裝置連接着電網,如果鬆手,整個城市都會斷電,為了你們的家人朋友請努力堅持。經測試證明:A組學生平均舉了10分鐘,B組學生平局舉了15分鐘,而C組學生平均堅持時間超過半個小時。
這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一個人的成就取得,日常潛能的發揮跟他的意志品質和要求是密切相關的。而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持?就是他們特殊的人生目標。
因此,一個人一輩子走得高,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立一個大志向。立大志向,說不定可以取得中等成就。可是若一開始便沒有任何目標沒有任何方向,人一輩子可能很難取得多大的成就了。
而什麼是大志向呢?並不是你要買豪車、要買豪宅、要買名牌,這些都是非常低層次的物質金錢層面的志向,對於人生是不具備任何指導意義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過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任何一項滿足,人類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要,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智,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只能和其它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都有關係;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
而曾國藩30歲這年,立下的「我要做聖人」的這個志向,便是直接跨越了前四個層次直奔第五個。「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的事業,而後方不愧對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愧為天地間一完美無缺的聖人。」
立志,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猶如打地基。只有志向這個基礎打得夠牢固、夠結實,人一生的事業才能奔着這個目標前進,做得好、做得大。曾國藩天賦不高,但正是因為他立的志向足夠遠大且努力踐行,才一步一步將自己修煉磨礪成一個聖人。
何為庸人?被欲望纏繞,昏睡一生的人。何為偉人?那些醒過來的人,他們意志剛強,吃得了苦,一輩子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絕不停下自己的腳步,哪怕一分一秒。而曾國藩也正是靠的這樣剛強的意志和堅韌的品質,最終實現了心中的理想,成為一代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