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姜春華(1908~1992年),字秋實,漢族,江蘇南通縣人,著名中醫學家、中醫髒象及治則現代科學奠基人。從醫60餘年,學驗俱豐,臨床療效卓著。先生自幼從父青雲公習醫,18歲到滬懸壺,復從陸淵雷先生游,30年代即蜚聲醫林,曾執教於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新中國醫學院等,還受聘為《華西醫藥》、《北京中醫雜誌》、《廣東醫藥旬刊》、《國醫砥柱》等雜誌的特約編輯。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主張,治學勤奮,勇於探索,曾提出"截斷扭轉"獨創性的臨床治療觀點。為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08年8月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1923年 起從父學習中醫。

1925年畢業於南通職業學校。

1926-1932年 在上海邊行醫邊自學。

1932年 起從師陸淵雷學習中醫。

1937-1948年 在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上海新中國醫學院任教。

1954-1992年 進入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內科醫院(今華山醫院)任中醫科主任兼第一醫學院中醫教研室主任。

1972年 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中醫科主任。

1992年3月 病逝於上海。 姜春華,1908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其父姜青雲儒而兼醫,除診病外終日手不釋卷,甚望兒輩紹繼其業。姜春華自幼喜愛書畫,他雖在15歲上考入南通職業學校,但在學習之餘仍用心臨摹碑帖畫譜。曾拜書法家李梅清(清道人)學生王聖華為師,專攻北魏體。而後,王聖華卻勸他,為了為人民解除病痛,並解決生計,還是繼承家學,做一名醫生為好。姜春華聽從了老師的規勸,決定割愛書畫,走上了學醫的道路。

摺疊嚴父教導

在嚴父的教導下,姜春華學習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以及詩詞歌賦,在古文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後又熟讀了《四言脈訣》 、 《藥性賦》 、 《湯頭歌訣》等醫家必讀的啟蒙書和《內經》 、 《難經》 、 《傷寒論》 、 《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著作。在學習醫書的同時,常隨父侍診,耳濡目染,取得了不少治病經驗。他在年輕時讀書喜歡獨立思考,不是"純信",而是"索疑",身邊備有一本簿子,題為"醫林囈語",專門摘錄醫書中不切實際的記載。如一本書中說有人患病,診斷為3年前飲酒所致,予以服藥催吐,吐物猶有酒味。他錄出並加評語說:"酒置在露天隔日氣味即無,豈有三年之久嘔出酒味來"。這種例子甚多,他常說:"學而不思則罔,對於前人的理論,要經過思索,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才有益,我不喜歡跟人家腳跟轉,古雲亦云"。

摺疊拜師學醫

古人云:"道不行於父母之邦",姜春華為了自求獨立,18歲便隨着親戚來到上海,藉助同鄉親友,輾轉介紹,醫治微恙小疾,有一定療效,從此立下腳跟,開始懸壺行醫生涯。當時因年紀輕,診務亦不甚忙,行醫之餘他發憤自學,經常跑舊書攤、舊書店買舊書,或到圖書館、大書店看書。他閱讀雜誌,見陸淵雷先生文,心甚欽佩,及陸先生招收遙從弟子,乃執贄請為弟子,正式拜陸淵雷為師。陸先生是革新派,他教中醫也大膽地教西醫,這對姜春華的學術思想影響很大。他從那時起就認為,中西醫之間不應有門戶之見,因為兩種醫學都是面對着病人。只要立足於中醫,做到西為中用,古為今用,學點西醫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此他自學西醫大學的教材,還利用晚上去聽課,參加西醫進修班學習,並從留德醫學博士李邦振學習聽診、叩診,通過中西醫會診查房學習西醫檢查診斷。由於勤求古訓,融會新知,使姜春華的思路馳騁於多學科之間,為他後來學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對於提高臨床療效亦有裨益。

摺疊著作 《中醫診斷學》 0年代起,他開始撰寫論文。 《中醫治療證候發凡》連載於《國醫導報》 ,《余雲岫醫學革命論批判》一文連續發表在《廣東醫藥旬刊》等雜誌。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擔任華西醫藥雜誌、北京中醫雜誌、廣東醫藥旬刊、國醫砥柱社或編輯,或特約撰述,一時名馳南北,被稱為"滬地新中醫青年領袖"。那時他年富力強,又擔任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教學工作。在不斷的寫作和教學實踐中,使他對中醫學術更加融合貫通,但他還經常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睏乏","勤能補拙",並用景岳語刻了一枚閒章"學到知羞",可見他治學態度的嚴謹。在此期間,他還寫出了《中醫生理學》 、 《中醫診斷學》和《中醫病理學》等教科書,均由北京國醫砥柱社出版。

摺疊行醫行善

姜春華不但擷取中西醫之長,而且善於吸取中醫歷代各家學說精華,方藥聯繫實際,看病讀書結合。他30歲後診務日趨繁忙,凡日間診治過的病例如療效不顯,他入夜就查閱前人治驗,考慮選擇前人醫方可取之處,適當調整。當時正值抗戰時期,上海郊區人民逃集租界避難,饑飽不時,露宿冷食,以致疫癘流行。由於治病需要,他運用西醫對急性傳染病的知識,翻檢了古代的天行、時行、瘟疫、溫病等專著,搜求有關"瘟疫"的治法,摸索了一套治療方法,治好了許多急性傳染病人。有時為了治病救人,他甚至施診給藥,分文不取。實踐使他體會到:中醫不僅長於調理,對於急性疫病也有很多有效的方藥,療效是不錯的。

摺疊熱愛祖國

姜春華熱愛人民共和國,熱愛共產黨,1954年他第一批響應號召,放棄私人開業的優厚收入,進入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內科醫院(今華山醫院)任中醫科主任併兼任醫學院中醫教研室主任,從而使他的精湛技術得以更好地發揮。

摺疊編輯本段肝病專家 肝硬化腹水 硬化腹水就是中醫的臌脹病。因病屬晚期,用藥棘手,很難治癒。50年代初患肝硬化腹水病人較多,西醫亦無特效辦法。姜春華立志向這種頑疾發起進攻。在他的要求下,醫院專為他增設了14張床位,並安排西醫大學畢業的沈自尹醫師協助,同時跟隨他學習中醫。以往中醫治療肝病多以理氣為主,一般認為,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慎用攻瀉,因為容易造成肝昏迷。但姜春華認為:中醫所說的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肝臟血瘀氣滯影響肝藏血和疏泄功能,故肝病之治不論是急性肝炎的肝腫大,還是慢性肝炎的肝硬化,均可選用活血化瘀為主的方法治療。

對於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也要因人而異,由於病人體質病情各有不同,若臨診遇患者舌苔厚,脈有力,體質較強,有可攻之證,若不急先解決越來越多的腹水就會危及生命。因此,他常果斷採用大劑量逐水藥,急病急攻,腹水退了再扶正固本,調理肝脾。他根據張仲景"下瘀血湯"、"十棗湯"之意,以活血化瘀為主,自擬了"軟肝湯"和"加味巴漆丸"等有效方藥,根據病人不同情況,分別採取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攻補兼施等方法治好了不少群醫束手的肝硬化腹水病人。比如,一40歲男性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臌脹隆起,肚臍突出,大小便不通,飲食不進,西醫用利尿藥無效,只能靠補液和抽腹水維持。姜春華應邀會診,他仔細地看了病史記錄,詢問了病情,診腹察色,按脈視苔,然後開了處方,"十棗湯"加味,用量較重,他告訴病人家屬:"吃藥後若腹瀉或許可治,要注意觀察"。一劑藥服後不久病人腹部開始作響,接着下了一些結糞,二劑藥服後病人又瀉出污水半盆,隨之病人小便也通了,腹圍逐日縮小,食慾增加。以後,姜春華又用攻補兼施的方法耐心調治。

不久,這個瀕臨絕境的病人竟康復出院。隨着一批批患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復,病癒出院走上工作崗位,當時擔任院長的錢惪教授很為驚訝,因為現代醫學認為肝組織纖維化(硬化)已是不可逆的了,於是他親下病房,自量腹圍,看化驗單,也曾試用硫酸鎂瀉下無效,終於信服,他組織寫出報道性文章,肯定了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的效果。此後,國內許多病人慕名而來,其中不少肝硬化腹水病人在各地求治無效,經他診治後化險為夷。人們提起姜春華首先會把他和"肝病專家"聯繫在一起。1955年他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還光榮出席了全國先進工作者大會,1958年他榮獲衛生部頒發的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金質獎章。

嚮往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講究實效的"走樣中醫"。他常說:"中醫要走樣,不走樣就不能進步,中醫只有不斷進步才有前途"。他認為,治病不能局限於傳統的理法,要敢於創理外之理,法外之法,如果古人不創新,永遠停留在張仲景時代,則中醫學亦無如此豐富的內容了。

摺疊勇於開拓

幾十年來,他身體力行,勇於開拓,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為現代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從60年代初起,上海第一醫學院藏象研究室在姜春華的領導下,開展了腎本質的研究工作。中醫對"腎"非常重視,認為"腎是先天之本,人體陰陽之原",但他又不同於西醫解剖學上的"腎"。在臨床上用中醫補腎的藥物治療哮喘(其本在腎),脫髮(其華在發),腰痛(腰為腎之府),耳鳴(通竅於耳),阿狄森氏病(色黑屬腎)以及其他與腎有關的疾病,均獲得較好療效。中醫關於"腎"的理論有沒有物質基礎?"腎"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他們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對人體"腎"的生理、病理的陰陽變化進行了系統嚴密的觀察,並在動物身上做了多次實驗,取得了顯著成果。姜春華主編的《腎本質的研究》一書,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摺疊疑難病的治療

姜春華對活血化瘀的治則方藥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對運用活血化瘀法異病同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人們曾認為,肝硬化是目前醫學界疑難病,因為肝臟組織一旦纖維硬化就不會復原。而姜春華從中醫的傳統理論出發,認為肝是藏血之髒,瘀血內結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機制,他提倡重用活血化瘀方藥,自擬"軟肝湯"等方藥治療肝硬化,不但能改善體證,而且能使硬化的肝臟得到改善,同時異常的化驗指標也能得到糾正。他又進一步指導中西醫研究人員用現代科學實驗方法進行研究,證實中醫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血液循環,使已經纖維化的肝臟組織得以改善,並能使肝細胞營養增加,調整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此外,他還將活血化瘀方藥廣泛運用於心血管疾病、腎病、腦病、結締組織疾病、急腹症、腫瘤以及其他一些疑難病的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