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姬晉

字 號 :字子喬,太子晉

出 生 地 :洛邑

民族族群 :華夏族

出生時間 :約前567年

逝世時間 :前547年

所處時代 :東周

主要成就 :東周太子

姬晉(約前567年—前547年)姬姓,名晉,字子喬,太子晉,是周靈王姬泄心)長子。

  • 幼時天資聰穎,溫良博學,不慕富貴,喜愛和平,靜坐吹笙,樂聲優美如鳳凰鳴唱。
  • 15歲行冠禮後,以太子身份輔政。晉平公派當時名流師曠前往朝見,問他何為治國之道,他旁徵博引,侃侃而談,讓師曠欽佩不已。[1]
  • 記載太子晉的先秦文獻主要有《逸周書·太子晉解》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語·周語下》《左傳》《楚辭·遠遊》等。

目錄

人物話題

人物介紹

早有享譽

  • 姬晉因被奉為王氏始祖,所以後世又稱為太子晉、王子喬。
  • 王子喬,本名姬晉,是東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天資聰穎,溫良博學,不慕富貴,喜愛靜坐吹笙,樂聲優美如鳳凰鳴唱,15歲行冠禮後,以太子身份輔政。晉平公派當時名流師曠前往朝見,問他以君子之德、治國之道,他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師曠欽佩不已。
  • 不久,因大雨連綿,谷、洛二水泛濫,危及王宮。情急之際,周靈王採取壅堵辦法來治水,遭到了太子晉的強烈反對,他以「川不可壅」據理力爭,提出用疏導的辦法來治水,還引用歷史上壅堵治水貽害天下的事例勸誡靈王,指出他的行為無疑於「亡王之為也」。

五稱三窮

  • 周靈王雖然是個徒有其表的天子,可是他卻生了個很不平凡的太子,名晉。子晉從小就是個非常聰明而有膽識的孩子。據說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正趕上連降大雨,洛邑附近的谷水和洛水合流,洪水漫過了堤岸,幾乎要衝毀王宮。靈王着了急,忙命人運土堵水,王子晉卻在父親面前引經據典,講了一套「川不可壅」的大道理。他的意見雖然不夠全面,靈王也沒有採納,可是這孩子有膽量、有智慧的名聲卻很快傳揚到各國諸侯,大家都很佩服。特別是霸主晉平公,對周王的這個聰明太子不但很欽佩,更懷有幾分忌諱和擔心。他想到自己曾派叔向用計謀殺死萇弘,又強占了原是周王朝的兩塊田地,將來太子晉繼承了王位,一定要跟自己算老帳的。於是晉平公又把大夫叔向召來,跟他談了自己的心病,並且又一次派叔向出使周國,目的是了解一些王子晉的情況。
  • 叔向朝見了天子之後,特意去拜會太子晉,想從交談中掂一掂太子晉的斤兩。哪知一共談了五個問題,倒有三個被太子晉問得無言以對,最後只好尷尬地從太子府退了出來。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
  • 「太子晉這小東西果然不凡,別看他才十五歲,我跟他談了五個問題,倒有三個被他占了上風。以我愚見,還是把我們強占的兩處田地歸還給周朝吧,不然將來他會找我們麻煩的。」平公聽了叔向的話,心裡也在嘀咕:歸還吧,捨不得;不歸還吧,又怕將來惹麻煩。這時,晉國著名的老樂官師曠表示不要匆忙決定,他說:「請派我去跟那孩子談談,如果連我也不是他的對手,再還田也不遲。」
  • 師曠是一位盲人音樂家,平公對他一向很尊敬,知道他忠誠正直、博學多識,便以切磋音樂的名義,派他出使周國。師曠到了周國,在太子府拜見了太子晉。太子坐在殿上,師曠站在殿下,主客一問一答,上下古今,禮樂射御,無所不談。太子有問必答,口惹懸河,確實表現了見識高卓,學問淵博。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師曠在殿下站得久了忍不住踏起足來。太子晉一看,知道自己一時疏忽,忘了樂師年老易寒,深感愧疚,於是趕緊說:「太師,請殿上坐。」侍臣們小心地扶着師曠上殿,請他坐下,太子命人取來一張瑟,請師曠鼓瑟;師曠一面鼓瑟,一面唱了一支名叫《無射》的歌。接着太子也鼓起瑟來,
  • 唱了一首名叫《嶠轎》的歌。二人一唱一和,盡歡而散。
  • 師曠回國時,太子晉賜給他一輛四匹馬拉的車,以表示對他的尊敬。師曠回到晉國,向晉平公報告說:「太子晉果然聰慧無比,可惜我和他談話時,聽到他的聲音清亮中帶點痰喘,他的臉色白裡透紅,像火烤一樣。這種人無疑是個癆病鬼,不出三年,他就會嗚呼哀哉。臨歸時,他曾向我問起壽命之事,我也如實對他說了。請主上不必提心!」果然,不到三年,太子晉逝世的噩耗就傳到了晉國。

廢為庶人

  • 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王宮也受到洪水的威脅,就在這個時候,太子晉與周靈王在治洪策略上發生分歧。周靈王準備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晉反對道:「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同時以禹的父親鯀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敗的教訓批評了周靈王的治水計劃。忠言逆耳,也許是太子晉的批評過於尖刻了吧,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但同時也過着之前未有過的平淡日子。

王子登仙

  • 據《列仙傳》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說,太子晉喜歡吹笙,聲音酷似鳳凰鳴唱,遊歷於伊、洛之間,仙人浮丘生將他帶往嵩山修煉。三十餘年之後,一個名叫桓良的人遇見太子晉,太子晉對他說:「請你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與我在緱氏山相會。」到了那一天,太子晉乘坐白鶴出現在緱氏山之顛,可望而不可及,幾天之後,太子晉揮手與世人作別,升天而去,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傳說。

寒光寶劍

  • 傳說太子晉的墓在離西漢京都長安不遠的茂陵,西晉末年「五胡亂華」的時候有人盜挖過,進去一看,墓中一無所有,只見一把寶劍懸在半空中。盜墓的人想盜取這把寶劍,忽然卻聽見寶劍發出龍吟虎嘯的聲音,便不敢接近它。頃刻間,只聽一聲呼嘯,寶劍閃着寒光飛上了天。

河東縣令

  • 傳說漢明帝時代的王子晉轉世做了河東葉縣縣令,按規定每月月初都要到尚書台(六部之一)述職,可是總不見有車馬隨從,只看見一對野鴨從東南飛來。有人將此事秘密奏知明帝,明帝也很詫異,便悄悄命人張網網羅野鴨,哪知網取下來的卻是一雙官靴。網了幾回,都是這樣,檢查一下,原來都是四年來尚書省賜給官員的靴子。傳說這個鴨子即王子晉所變。


人物考證

廢黜訛傳

  • 楚辭·遠遊》、《逸周書》、《列仙傳》等書把太子晉捧為神仙,並把道學家蜀人王喬並為一人,這是太子晉去世幾百年後的漢朝把他演變成非人似仙。到宋朝歐陽修編寫《新唐書》記載: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歐陽修怎能知道一千五百年前的亊呢?就這一個「廢」字,以錯傳訛了千多年。在周朝廢立之亊只有周幽王廢太子宜臼,除此無第二人。在歷朝歷代凡有廢立之亊,都會出現父子相殘、兄弟相爭、宮廷大亂。而是靈王死後 ,景王繼位後廢長立幼,造成景王死後,兄弟殘殺,宮廷大亂,加速周朝的衰落。

生辰推算

  • 太子晉的年齡除了各大分支上王氏宗譜上說終年十六七歲,典籍史料上可沒有準確的說法。
  • 《逸周書·太子晉解六十四》說晉平公使叔譽去周室參加太子晉的成年禮,叔譽與太子晉交談:「太子晉行年十五」,可見太子晉當時15歲,就算那十五是虛歲,那至少實歲在14歲。
  • 晉平公準備聽叔譽勸告規還「聲就復與田」時,師曠則不同意,他提出要親自會會太子晉,看看他是真厲害還是假厲害。師曠到了周室也與太子晉對了話:
  • 【王子曰:「……吾聞汝知人年之長短,告吾。」師曠對曰:「汝聲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壽。」王子曰:「然。吾後三年,將上賓於帝所,汝慎無言,殃將及汝。」 】
  • 師曠歸,未及三年,告死者至。對話發生在15歲左右,師曠回晉國三年後,太子晉就死了,也就是太子晉死亡時18歲,如果拋開虛歲,那麼太子晉的終年應在17歲以上。大多家譜說太子晉在與父親靈王就谷洛洪水發生分歧後,第二年就死了,那洪水是那一年發生的呢?《國語卷第三·周語下·谷洛斗》一文說:「靈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曰:不可。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靈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那麼太子晉死於公元前549年。
  • 從上文分析得出,太子晉終年18歲,死於公元前549年,出生於公元前567年。如果18歲是虛歲,實際為17歲,那麼生於公元前566年;如果18歲為實歲,或虛歲19歲,那麼生於公元前568年。生辰範圍則為公元前568~566年。因此,太子晉的生歿年為約公元前567年~公元前549年。終年為18歲左右。最低也有17歲,最高有19歲,絕對不止十五六歲。

死因之謎

  • 關於太子晉的死因,目前有三種說法。
  • 其一是根據《逸周書》里師曠說太子晉「汝聲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壽」,說太子晉得了腎衰竭之類的腎病。
  • 其二是根據《列仙傳》里小說內容,說太子晉得道成仙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比較活得長壽。
  • 其三是根據《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載「無極曰:靈王殺隱大子。」、孔子在批註《逸周書·太子晉》篇時,投 筆嘆道:「惜夫,殺吾君也」等,認為齊後侍寵而驕,倚仗娘家的勢力,要求靈王立自己的兒子貴為太子,所以 謀殺太子晉。

子嗣後代

  • 太子晉到底有沒有子嗣呢?從太子晉年齡來說,終年18歲,古代人結婚早(現代人18歲結婚生子也很多),早婚早育比較普遍,加之姬晉是王太子,行了成人禮,也冊封了「太子」,不結婚生子就不正常了,再說諸侯公爵巴不得把女兒送上門賴着姬晉要呢,所以姬晉有子嗣不足為奇。
  • 但從太子晉遭謀害來看,如果太子晉有子嗣,那就是靈王的太孫,那豈不是更加穩固太子晉繼承天子的地位?難道是靈王寵愛齊後一時昏了頭?古人講究斬草除根,如果謀害太子晉,那麼他的子嗣肯定跟着遭殃,太子晉也不過是秘密地毒死,他的子嗣如果也集中暴斃,那務必會引起大家的懷疑。
  • 所以根據上面分析,雖然齊後敢謀害太子晉,但為避嫌不會在同期謀害太子晉子嗣。太子晉「隱修」不見了,那麼王位自然就是王子貴繼承了,太子晉子嗣如果長期住在王宮,作為當事雙方都擔心,太子晉母親與妻子這方,會擔心遭王子貴繼承王位後謀害;而王子貴這方擔心侄子長大成人後搶奪原本屬於他父親的王位。因此,幼小的太
  • 孫要想平安無事,只有遷出王宮。這也是雙方共認的最好辦法。
  • 那麼太子晉子嗣遷往哪了呢?靈王健在,作為太子晉的母親,是不能離開靈王的,那麼她為了保護太孫,推薦媳婦帶太孫去自己的娘家晉國是有可能的!而此時太子晉「被隱修道」而「失蹤」了,那麼太子晉的夫人就成了寡婦了,她為了保護兒子離開王宮是可以的,王子貴方也很樂意。那麼太子晉夫人帶着孩子去了哪呢?她去的地方有自己的娘家,也有婆婆的娘家晉國,或者自己和婆婆的娘家都不去,而甘願做平民百姓,這也就符合「太子被廢庶人」遷離王宮,後人以其為王公子弟的身份,稱其為「王家」,王姓自於始。

人物紀念

敇封建廟

  • 因王子晉極負盛名,不但道家賦予其尊號,歷代皇帝也曾多次敇封,各地也建廟立號紀念王子晉。
  • 武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親號王子晉為「升仙太子」, 並改子晉祠為「升仙太子廟」。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
  • 五代時受封為「元弼真君」。
  • 宋徽宗又封王子晉為「元應真人」, 宋高宗紹興年間又加封「善利廣濟真人」。
  • 元代緱山道觀「先天宮」 的廟號為元世祖忽必烈敇封。
  • 清代乾隆帝又題詩《登緱山》:「緱嶺蘢蓯嵩岳連,傳聞子晉此升仙」。

傳說建縣

  • 東晉寧康二年(374),樂清建縣,依據王子晉跨鶴吹簫的傳說,命名為樂成縣。樂清山奇水秀,地靈人傑,千年古縣,山海之間,孕育了燦爛的音樂文化和鳥文化。 [1]

人物影響

吟詠詩篇

  • 正因唐代武則天等帝王的推崇,王子喬在唐代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武則天甚至在宮廷設控鶴監這樣的機構,以近幸張易之張昌宗等領之。近年在陝西發掘的節愍太子墓中,有壁畫仙人御鶴圖,中國人民大學的王靜認為:「經反覆甄辨,我們認為節愍太子墓中的仙人御鶴圖可暫稱為《王子晉(又稱王子喬)升仙圖》。」由此可見,唐代王子晉形象出現在各類場合,影響所及,眾多的文人騷客不惜筆墨吟詠王子晉。如李白、杜甫等多有吟詠王子喬的詩篇,具有代表性的陳陶《閒居雜興五首》就說到:「中原莫道無麟鳳,自是皇家結網疏。長愛真人王子喬,五松山月伴吹簫。」 [2][3]

天台神道

  • 唐代對王子晉的推崇影響所及,甚至影響到日本。今浙江台山國清寺伽藍殿神像即王子晉,唐朝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和尚最澄入天台山求法,回國後在日本京都比睿山創「天台神道」(即天台宗),王子晉為奉神之一。
  • 追求長生久視的眾多帝王,及隨意封仙的道教,對王子晉不斷的追加封號。南朝陶弘景撰《真誥》所列二十三位神仙中,第五位便是「桐柏真人右弼王領五嶽司侍帝晨」王子喬。唐代道士徐靈府所著《天台山記》有:「以仙官授任為桐柏真君右弼王,領五嶽司」的記載。五代時王子晉被封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又封為「元應真人」,高宗紹興(1131-1162)年間加號「善利廣濟真人」。其封號和名稱不可謂不隆也。[2]

白鶴信仰

王子喬控鶴飛升,成為中國白鶴信仰或曰鶴神崇拜的始祖。《相鶴經》云:鶴者「陽鳥也,而游於陰」,「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壽不可量」。《淮南子》註:「鶴壽千歲,以極游。」於茂世在撰述《「緱山仙蹤——「吾愛王子晉」》中就說道:「張道陵曾在中嶽嵩山中峰之下的石室『承天谷』修道9年。『承天谷』與子晉修道之所「白鶴觀」同在中嶽嵩山中峰之下,王子晉鶴游嵩山,張道陵四川鶴鳴山創教,當不只是一種歷史巧合」。其實在道教的傳承及升仙的追求中,很多時候不僅僅是歷史的傳承,更多的或許就是一種巧合。白鶴觀、棲鶴澗、鶴鳴觀等等此類仙道名稱可說是遍布祖國名山,除著名的嵩山、桐柏山、雞鳴山、天台山外,其他實在不可遍數。浙江天台山的許尚樞先生就曾有專文論述王子晉和中國白鶴大帝的信仰。 王子喬控鶴飛升,在洛陽西漢壁畫墓《卜千秋升仙圖》中,把王子晉繪作人首鶴身,這或許是王子晉最早形象。 [2]

道教影響

道教音樂

  • 王子喬吹笙,引領了道教音樂的發展。道教追求的升仙不老,當然是虛無縹緲的,這很需要音樂的營造氛圍。故在道教創立之初,音樂就有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笙的作用尤其重要。笙是古老的簧管民族樂器,是古代八音樂器之一。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和」的記載,古時大笙稱「竽」,小笙稱「和」。至今流行於華夏眾多民族中的吹笙就是明證。特別是在超度亡靈之時多用笙樂,或許亦可追溯到王子晉吹笙。[2]

修煉方法

  • 王子晉控鶴吹笙引鳳的形象,對道教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很多道教修煉方法託名王子晉或王子喬。 [2]

服飾器具

  • 王子晉控鶴吹笙引鳳的形象還影響了道教的服飾器具等。道教產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鶖鳥羽毛)拈絨,然後編織而成,稱鶴氅。其製法早見於漢武帝時方士欒大穿着的羽衣,無袖披用,展如鳥翼,取神仙飛升之意。「鶴氅」二字,晉已有之,《晉書·謝萬傳》云:「著白綸巾,鶴氅裘。」《世說新語·企羨十六》:「孟昶未達時,家在京口,嘗見王恭乘高輿,被鶴氅裘。於時微雪,昶於籬間窺之,嘆曰:『此真神仙中人。』」南朝宋代陸修靜定道服有披、褐兩種。褐即今所說的道袍。《新五代史·唐臣傳·盧程》有:「程戴華陽巾,衣鶴氅,據幾決事。」說明此種衣服的形制已經擴展到官宦階層。 [2]


人物記載

  • 先秦,《逸周書》太子晉解之章。孔子刪詩書,至此曾投筆嘆曰:「惜夫,殺吾君也。」
  • 西漢,《史記巻四·周本紀第四》載:(簡王)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二十七年,靈王崩,子景王貴立。
  • 西漢,《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頭』。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見,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遊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丘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
  • 春秋時期,《春秋左傳集解》:第十八·襄公五·經,襄公二十八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天王即靈王也)。又載:癸巳,天王崩,未來赴,亦未書,禮也。
  • 春秋時期,《國語·周語下》: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
  • 戰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癸巳,天王崩,未來赴,亦未書,禮也。
  • 戰國時期,屈原《楚辭·遠遊》篇:「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畄此故居?
  • 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歺六氣而飲沆瀣兮,嫰正陽而吸朝霞。保神明之清兮,清氣入而粗穢除。順風而從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見王子而宿之兮,審壹氣而和德」。
  • 梁代,《江文通文集》載:<王·太子>:子喬好輕舉,不待煉銀丹。控鶴去窈窕,學鳳對巑岏。山無一春草,谷有千年蘭。雲衣不躑躅,龍駕何時還。
  • 晉代,陸機文集裡記載:王子喬贊,遺形靈岳,顧景忘歸。乘雲倏忽,飄颻紫微。
  • 唐代,《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中記載: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 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守敬為司徙,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
  • 唐代,王氏墓志銘也記載:秦大將軍王翦,是周靈王之子後代。
  • 明代,《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七回:開篇說:東周靈王長子名晉,
  • 字子喬,聰明天縱,好吹笙,作鳳凰鳴。立為太子。年十七,偶游伊洛,歸而死,靈王甚痛之。使人發其冢,惟空棺耳,乃知其仙去矣。至靈王二十七年,夢太子晉控鶴來迎,既覚,猶聞笙聲在戶外。靈王曰:「兒來迎我,我當去矣。」遺命傳位次子貴,無疾而崩。貴即位,是為景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