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理查德·瓦格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威廉·理查德·瓦格納
- 外文名:Wilhelm Richard Wagner
- 國籍:德國
- 職業:作曲家
人物經歷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出生於萊比錫,從小接受了完善的音樂訓練,對音樂和戲劇十分感興趣,後在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中途退學,受聘為維爾茲歌劇院的合唱指揮。其一生致力於歌劇創作,對德國歌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於威尼斯的溫德拉敏宮逝世。
瓦格納生活的時代, 在德國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致,宮廷內外盛行意大利與法國的歌劇,偏重音樂技巧上的華麗而忽視戲劇的內容,故瓦格納提出"樂劇"的口號,提倡以音樂跟戲劇並重為目的來創作歌劇,建議作曲家親自參與劇本的創作,並認為歌劇的題材應只適宜於音樂處理。他將過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現的管弦樂隊的地位提升到了極致,使其成為統一全劇的支柱。另一明顯的改革在於他樂劇中的主導動機,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代,作曲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到主導動機,但瓦格納不同於他們,他系統的運用主導動機,並通過復調來組合幾個主導動機,可以說,由極端集中的情節編制出的主導動機之網覆蓋全劇,使文字語言與音樂語言完美的結合,是一種精確而單純的潛台詞。
除此之外,他的樂劇中幾乎沒有分曲與合唱,銅管樂的運用更加自由靈活,感情的意義由樂隊以旋律及和聲的方式表達,人聲聲部浮動於管弦樂流的表面,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瓦格納的歌劇改革主要開始於《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這部歌劇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標誌着西方世界音樂語言中一種新方言的開始,從此以後,"瓦格納風格"成了歌劇或一般音樂中"先進"及非傳統的代意詞。
很多人在聽瓦格納音樂的同時要提到他的思想,當然音樂家本身的性格與思想對其創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響,但是過分重視他的思想對于欣賞他的作品來講卻是一種遺憾。據說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羅伊特為他專門演出瓦格納的作品,當時他感動得流淚,恨不得與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執手親談。納粹歪曲了瓦格納作品中的一些思想來美化自己的罪行,但這不能作為指責瓦格納音樂的理由。瓦格納的青年時期,其思想主要傾向於"德意志",他受到費爾巴哈和巴庫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過德累斯頓的革命。
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後,瓦格納逐漸接受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調以及尼采的超人論說等思想,以及後來戈比諾的日耳曼血統論,晚年的時候,瓦格納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瓦格納與尼采曾是關係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維持了十年,當瓦格納改變其音樂風格之後,尼采與他決裂,稱他是一個狡猾的人,稱聽他的音樂使人至瘋。1878年1月3日,瓦格納將《帕西法爾》贈送給尼采,尼采寫了最後一封信給瓦格納,並回贈自己的新書《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寫作《瓦格納事件》和《尼采對瓦格納》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對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瓦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複雜的、懷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麗莎白,《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徵求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代表作品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湯豪舍(Tannha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帕西法爾(Parsifal,1882)
其它作品
結婚 Die Hochzeit (1832, 萊比錫1838)
仙妖 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愛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見習修女) 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馬格德堡1836)
黎恩濟,羅馬的最後一個護民官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頓1842)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頓1843)
湯豪瑟與瓦特堡的歌唱比賽 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頓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5-48, 魏瑪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連演三日和一個前夜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羅伊特1876)
前夜:萊茵的黃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劇: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劇:齊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羅伊特1876)
第三日劇:神界的黃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羅伊特1876)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65-82, 拜羅伊特1882)
主要音樂論著:《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歌劇與戲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