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威廉·達德利

目錄

簡介

威廉·達德利
國籍 美國
職業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
知名於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

威廉·達德利(William Dudley),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2009年開始擔任紐約聯儲行長,參與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具體執行。此前,他曾擔任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2017年11月6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發表聲明說,行長威廉·達德利計劃2019年年中卸任。達德利的任期原本至2019年1月,卸任計劃提早了半年。

美聯儲主席耶倫當天在紐約聯儲的聲明中大力感謝達德利對美聯儲和美國經濟的貢獻。她說:「達德利提出眾多有見地的意見,幫助美國經濟實現強勁增長,金融系統更加安全。」聲明說,紐約聯儲董事會已經開始物色達德利的繼任者。地方聯儲行長通常由地方聯儲董事會提名,由美聯儲理事批准。

威廉·達德利:誰來替代新經濟?

新經濟「生前」無疑是極為令人振奮的。但是,新經濟大部分的基本原則已經不再適用。生產率的高增長並不等同於高利潤;生產率的增長比以前想象的要慢;90年代刺激生產率的因素要麼已經不復存在,要麼已經開始產生反作用。

90年代後期美國股市的飆升是基於生產率高增長能夠支持利潤快速增長的理念。然而,90年代後期的投資熱潮產生的是相反的結果。美國公司的利潤率在業務擴張結束前就開始滑坡,用于衡量美國企業利潤的國民收入指標在1997年達到頂峰。當然,問題在於競爭,過去和現在都是如此。放鬆管制、美元強勢以及融資渠道暢通所刺激的投資熱潮點燃了競爭的熊熊烈火。生產率提高帶來的收益被競爭所抵消,倒是讓消費者嘗到了低價的甜頭。不僅企業沒能獲得生產率提高帶來的收益,而且最近還有不少關於生產率下降的負面消息。

首先,1996年至2000年期間的生產率年均增長率在近期被下調至2.5%(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下調)。其次,在經濟衰退期間和經濟復甦初期生產率的強勁表現只是一個幻想而已。現在看起來,生產率的周期性表現與戰後相比只是平平而已。此外,生產率增長的長期前景正在惡化。90年代後期,推動美國生產率增長的因素包括資本深化、放鬆管制、貿易自由化和「和平紅利」(把軍用資金轉投民用)。這些因素要麼已經不復存在,要么正在產生反作用。隨着投資熱潮的冷卻,資本深化已經大大減速。股本現在每年只增長約1%,僅此一項就能把生產率年增長率中減低至少半個百分點。放鬆管制的速度也大大放慢。美國經濟中的管制大部分已經放鬆,在某些領域已經產生了與預期相反的結果,例如電力行業在放鬆管制後,產生了許多原先沒有預料到的惡果。貿易自由化在最近幾個月也出現了逆轉,美國對鋼鐵和加拿大的進口木材施加制裁性關稅,並大大增加農產品補貼。和平紅利正在消失,原因是美國國防開支增加,以更新並充實武器裝備,應付恐怖主義威脅並為進攻伊拉克做準備。

這說明了三個主要問題。首先,今後美國的生產率增幅每年平均充其量只能達到2.25%。雖然這個數字比起1973年至1995年間平均1.5%要好,但遠遠低於1948年至1973年間2.9%的增長。這樣的生產率表現完全不符合「新經濟」一詞的含義。其次,美國的可持續實際GDP增長每年還不到3%。最後,假設通貨膨脹為2%且利潤占收入的比重保持不變,這就意味着從整體經濟上看,企業長期盈利增長率每年只有5%。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每股盈利增長比整體經濟綜合長期盈利增長率要慢。這是因為標準普爾指數的投資者無法分享指數以外快速增長的新公司的收益。即使快速增長的公司最終被納入標準普爾指數,也並非免費的午餐。這類公司通常市盈率偏高。當這些公司被納入指數後,為了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投資者必須賣掉其它市盈率較低的公司股票。當塵埃落定後,他們也許會擁有更好的公司股票組合,但代價是他們的總收益起點比原先要低。與新經濟欣欣向榮的時候相比,今後幾年的金融資產回報率將會非常低。市場由於新的現實環境而對預期做出的下調還沒有完全結束,泡沫破滅後的美國經濟復甦可能需要比普遍估計更長的時間,而且更痛苦。

雖然新經濟已經壽終正寢,但是我們從1997年開始發表的「新周期」概念看起來仍然生龍活虎。在過去20年間,商業的周期性已經不再明顯。從1982年到現在,美國經濟的衰退期只有17個月,或者說只占了20年時間的7%,而在1982年以前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都是經濟衰退期。而且,表現的改善並不僅僅是幸運的結果。金融市場管制放鬆、更加開放的經濟以及更加靈活的勞動力市場都瓦解了美國的商業周期。但目前就下這個結論還為時過早。畢竟,美國經濟還有一些重要的不平衡需要理順。對金融資產未來的回報率預期仍然偏高,家庭儲蓄率低得難以維持,而且美國變得越來越依賴國外資金的流入。那些資金流入不再能夠大量增加可以推動生產率增長的股本。相反,這些資金流入正在資助預算赤字、住房市場的繁榮和家庭負債的快速增長。我們最好期望這些不平衡能夠慢慢理順。如果速度太快,經濟很可能會出現雙重衰退。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新周期」概念至少會受到考驗,甚至還可能壽終正寢。

相關視頻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究竟如何運作?誰真正掌控着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