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湾
威海湾 |
中文名称: 威海湾 地理位置: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东 所在海区: 黄海东北部 海岸线: 长30多公里 水域面积: 约54平方公里 |
威海湾,位于中国黄海北部、山东省威海市区东部、赵北嘴和北山嘴两岬角之间。三面环山,海岸近似半圆形,海岸线长30多公里,口阔7公里,著名的刘公岛静卧湾口。南北两岸山势险峻,岸线曲折。威海商港位于海湾北部,冬季很少结冰,航道可常年通行。
威海湾是威海市航运、渔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湾口的刘公岛是著名的海防前线、旅游胜地。海湾所在地环翠区也是威海市历史上传统的市区、经济文化中心、威海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所在地。沿岸区域旅游、房产、高新产业等各业发展较好。[1]
目录
港湾概况
威海湾(Weihai Wan)在威海城区东部。即以为名。旧志称其为威海司海口。海湾轮廓受冰后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水域面积约54平方公里,形状近似半圆,纵深8公里,一般水深6-9米,最大水深34.5米,多属泥沙底质。海岸线弧长约26公里。沿岸有城南河、望岛河、长峰河、黄南河、徐家河等流入。湾口介于北山嘴与赵北嘴两岬角之间,宽约10公里,向东北敞开,刘公岛横列于中央,将湾口分为南北二口。沿岸群山环绕,海拔多在400米以下,山与海之间是威海城区所在地。湾内风平浪静,航道可常年通行。历史上有羊角濩口、庙前口、兀口、三官营口、辽东濩口、长峰海口等大小海口20余处,海运通行时,常有粮船、兵船数百艘锚泊于此。现在湾内建有货运、客运、旅游和渔业码头10余座,威海港是国家一类开放港口。
自然生态
1、底质: 威海湾底质构成主要包括中砂、细砂、粉砂质砂、砂-粉砂-粘土、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其分布情况是中砂呈条带状分布在近海岸海域,细砂分布在杨家湾顶,呈弧形条带分布,粉砂质砂分布在杨家湾,粉砂分布在龙王岩附近海域,砂粉砂粘土主要分布在杨家湾湾口、金线顶海域和刘公岛东角,威海湾绝大部分海区为粘土质粉砂,约占海湾面积的 65%以上。
2、海流: 威海湾内的潮流是缓慢的,周日中最大底层(离海底 2米水层)流速为0.19节(10厘米/秒),一般都在0.10节(5厘米/秒)以下。湾内最大表层(海面以下2米水层)流速1.01节,出现在金线顶岬角外海,越向外流速越大。威海湾以金线顶岬角为界分为南北两湾,两湾的潮流明显不同。北湾的涨潮流大于退潮流,同时涨潮流持续时间长;南湾相反,退潮流持续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0小时,而涨潮流仅持续4小时就开始转向。南湾流速大于北湾,有时大三倍左右。北湾余流小,流向东南;南湾余流大,流向东北。南北两湾都是表层流大,底层流小,表底两层有时流向相反,尤以强风和潮流转向时最为明显。威海湾内一个涨落潮的时间是6小时12分,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内,每一个涨落潮的时间,5月份海水只能流动3.12里,8月份海水只能流动8.93里。
3、水质: 在水质的诸多因素中,影响海洋环境的主要因素为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无机氮、石油、活性磷酸盐、铅、锌、铜等。威海湾的水质长期以来由于水体交换能力差、工业污染严重和养殖的自身污染,导致水环境恶化,养殖生物连年遭到病害的威胁。
4、生物: 威海湾的生物资源,从 82-84年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结果看是比较丰富的。其中:浮游植物26种,浮游动物17种,鱼卵、仔(稚)鱼12种,底生植物51种,底栖动物147种,游泳动物100种。这一生物多样性和可观的生物量,足以说明当时威海湾的海况条件和生态环境是适合各种生物生长的。
生态失衡
生态失衡状况及原因
从人工养殖的角度看,由于受利益驱动和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威海湾的人工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养殖品种不断增加。至 2004年,该湾已发展筏式养殖33500亩,养殖品种近10个,而威海湾可提供人工筏式养殖的有效水面只有50410亩,以每养1亩占有水面5亩计算,实际可养面积只有10082亩,大大超出了该湾的养殖容量,其结果不仅不能实现精养高产,还导致了病害的发生。 从底质的角度看,威海湾由于长期超负荷养殖,养殖生物的脱落、动植物尸体、残饵和粪便以及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大量沉积到湾底,使底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铅含量比较高,石油、铜、锌有一定的容量。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为 1.62%,氮、磷含量亦较高,底质较肥,但须注意富营养化的影响,尤其是威海湾的西北部已有污染迹象。
从海流的角度看,两次大范围的测流完全可以说明威海湾内的水交换能力太差,无论是涨潮流还是落潮流,都不等老水完全排出就开始回潮,从一定意义上讲威海湾基本上是一湾子死水。
从水质的角度看,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和养殖的自身污染,使威海湾的局部海区水质发生较大的变化,给养殖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从生物的角度看,沙泥质近岸海底的大叶藻数量明显减少,潮间带岩礁的野生贻贝明显减少,其他物种的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结果看,威海湾的环境条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均发生了变化,对养殖生物及海滨旅游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是人工养殖密度过大,阻流影响了水体交换,导致海湾基础生产力下降。二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海水质量下降。三是养殖生物自身污染,造成局部海区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