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特海默·马克斯
人物简介
1880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时的布拉格,1943年在纽约州去世。威特海默求学于布拉格的一所天主教学校,后入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学习,开始主修法律,既而主修哲学和心理学。当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C.冯.厄棱费尔的教学给威特海默留下了深刻的影响。1902年,威特海默转入柏林大学,与一些著名人士,特别是C.斯顿夫一起研究哲学和心理学。 1904年,他进入符茨堡大学,同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理论研究
在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的6年时间里,威特海默曾在维也纳、柏林、符茨堡、布拉格等地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机构与研究所工作过,对语词联想技术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并把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用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1910年, 威特海默开始了知觉实验。不久,他便把该项研究转入法兰克福学院F.舒曼心理学研究所,在那里W.苛勒而后K.考夫卡充当了这些实验的被试,并共同阐释了有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原理。他们三人把“似动现象”的实验(即把一个实际上静止的刺激知觉成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看作是对流行的知觉理论的批驳。这些研究成果在《心理学杂志》(1912)上得以发表,标志着格式塔学派的问世。
威特海默的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完全不同于他的部分之和,不止是大于他的部分之和,而是比其部分之和更重要。大多数整体都是整合系统,其亚部分彼此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部分只是因为他们在整体中的位置、作用和功能才使其成为部分。在一个真正的系统的整体里(一个格式塔),一个部分的变化可能引起其整体和许多其他部分的变化。
这一方法在本世纪前50年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许多格式塔的的观点于本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现代信息加工领域、问题解决、人工智能以及其他一些认知心理学方面再现。这一方法也适用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