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隙
嫌隙 |
嫌隙拼音xián xì,也作"嫌隟", 意思是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隔阂、仇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嫌隙[1]
拼音 xián xì
基本意思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纠结嫌隙
来源 《三国志》
解释
亦作"嫌隟"、"嫌郤"。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
出处
《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於是彼此嫌隟大构。"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曰:'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郑、卫素有嫌隙,其试兵必先及郑,宜预备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却说楚令尹斗越椒,自庄王分其政权,心怀怨望,嫌隙已成。自恃才勇无双,且先世功劳,人民信服,久有谋叛之意,常言:'楚国人才,惟司马伯嬴一人,余不足数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柴以为嫌郤尽释,不复作防。"
马南邨《燕山夜话·》:"宋代的刘攽,就因为生平最爱嘲笑别人,以致引起当时像王安石那样的当权人物的极大不满,造成很深的嫌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