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嫌隙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嫌隙拼音xián xì,也作"嫌隟", 意思是因猜疑不滿而產生的隔閡仇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嫌隙[1]

拼音 xián xì

基本意思 因猜疑或不滿而產生的糾結嫌隙

來源 《三國志》

解釋

亦作"嫌隟"、"嫌郤"。因猜疑或不滿而產生的惡感、仇怨。

出處

《三國志·魏志·胡質傳》:"今以睚眥之恨,乃成嫌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讎隙》:"王右軍素輕藍田,藍田晚節論譽轉重……於是彼此嫌隟大構。"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俺兩個半生來豈有些嫌隙。"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莊公曰:'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鄭、衛素有嫌隙,其試兵必先及鄭,宜預備之。'"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卻說楚令尹斗越椒,自莊王分其政權,心懷怨望,嫌隙已成。自恃才勇無雙,且先世功勞,人民信服,久有謀叛之意,常言:'楚國人才,惟司馬伯嬴一人,余不足數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柴以為嫌郤盡釋,不復作防。"

馬南邨《燕山夜話·》:"宋代的劉攽,就因為生平最愛嘲笑別人,以致引起當時像王安石那樣的當權人物的極大不滿,造成很深的嫌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