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草
子宫草(拉丁学名:Skapanthus oreophilus),唇形科子宫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云南海拔2500-3700米的松林下,林缘草坡,灌丛中或草地上。根可入药,治月经不调。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斜向,末端呈疙瘩状,木质,向下生出纤细须根。茎单一,纤细,高15-25厘米,花葶状,四棱形,具四槽,密被具节微柔毛。叶常4-6片呈密莲座状生于茎基部,阔卵圆形或菱状卵圆形,长3-6厘米,宽2-3.5厘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近圆形或平截,骤然渐狭下延成具宽翅的假柄,边缘在基部以上具圆齿,草质,上面榄绿色,两面密被灰白或棕色具节糙伏毛,下面尚密布棕褐色腺点,侧脉约4对,斜上升,与宽大的中脉两面微隆起,叶柄不连具翅的假柄长约5毫米或近无柄;茎上的叶仅一对,细小,卵圆状披针形,长6毫米,宽3毫米,先端微钝,全缘,无柄,两面被具节糙伏毛。聚伞花序3-5花,疏离,在茎上部排列成6.5-15厘米向上延伸的狭圆锥花序,具梗,总梗长1-10毫米,下部者最长,向上变短,花梗纤细,长2-3毫米,花梗、总梗及序轴均密被腺短柔毛;苞片小,紫红至淡紫蓝色,狭卵圆形或披针形,长2-5毫米,宽1-3毫米,先端钝,边缘具钝齿,上面疏被灰白具节糙伏毛,下面被棕色具节糙伏毛及腺点,无柄,小苞片线形,长约1-2毫米,被毛同苞片。花萼宽钟形,长约2毫米,宽达3毫米,外面密被腺微柔毛及棕色腺点,内面无毛,深2裂,呈3/2式二唇形,上唇较短,具3齿,下唇较长大,具2齿,齿均卵状三角形,先端具胼胝体,果时花萼增大,长达,毫米,口部径约5毫米,下倾,上部带紫色,10脉明显,明显3/2式二唇形,裂至中部或以下,上唇3齿外反,下唇2齿平伸。花冠紫蓝色,下倾,长达8毫米,外被小疏柔毛,散布棕色腺点,内面无毛,冠筒长约4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至喉部略收缩,宽约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约4毫米,宽约5毫米,外反开张,先端3深裂,中裂片最大,宽达3毫米,顶端2浅裂,侧裂片较狭长,下唇长约5毫米,内凹,微呈舟形。雄蕊4,二强,均内藏,花丝分离,扁平,外对基部宽大的外侧有疏柔毛丛。花柱丝状,先端2浅裂。花盘杯状,前方微隆起。小坚果圆球形,径约1毫米,浅黄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500—3700米的松林下,林缘草坡,灌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
主要价值
其根有调经之效。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