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
《子規》 |
作品名稱: 《子規》 創作年代: 唐朝 文學體裁:詩 作者:顧況 |
顧況的七絕清新自然,饒有佳作。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難三首》,揭露貴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諷刺封建帝王追求長生的愚昧行為,頗有現實意義。[2]
顧況有《文論》一篇,立論與中唐時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當時文學思想的趨勢。他為當時詩人所撰的詩序,分別記述了陶翰、劉太真、朱放、儲光羲的事跡及詩文編集的情況,為後世提供了文學研究的資料。
目錄
詩詞正文
“ | <杜宇冤亡積有時,
年年啼血動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 何樹何山著子規。 > |
” |
— <《子規》>,<古詩文網> |
作者簡介
顧況,[3]字逋翁,號華陽真逸(隱),蘇州海鹽縣(今浙江省海鹽縣)。唐朝大臣、詩人、畫家、鑑賞家。
至德二年(75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大理司直。貞元二年(787年),擔任鎮海軍(韓滉)節度判官,負責督運錢糧。得到宰相李泌引薦引,入為著作佐。作詩嘲諷權貴,貶為饒州司戶。
晚年隱居茅山,煉金拜斗,身輕如羽。卒於家中,享壽九十四歲。工於詩,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是新樂府詩歌運動的先驅。著有《華陽集》二十卷。善畫山水,著有《畫評》、《文論》等著作,今已失傳。
顧況於至德二載(757年)登進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貞元二年(786年),韓滉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時,曾召為幕府判官。貞元三年,他為李泌所薦引,得以入朝擔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貶饒州司戶參軍。他被貶的原因據說是「傲毀朝列」(李肇《唐國史補》),「不能慕順﹐為眾所排」(皇甫湜《顧況詩集序》)。在貶途經蘇州時,與韋應物有詩酬唱。約於貞元十年離饒州,晚年定居茅山。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揚州見到過他(《顧況詩集序》)。大曆六年(771年),任永嘉監鹽官,曾著有《仙遊記》,描述飛雲江上游李庭尋上山砍樹,迷不知路,逢見祭水,內有農田、泉竹、果萊、連棟架險、300餘家。
顧況的生卒年,傳世的《瘞鶴銘》定為開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據宋代董逌﹑黃伯思和清人顧炎武考證,《瘞鶴銘》非顧況所作。今從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考訂,顧況於757年登第後約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後尚在人世。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