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原
孔原(1906-1990),原名陈铁铮,化名田夫、田心,江西萍乡人。孔原早年就读于萍乡中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西北工委委员、西南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和组织部部长,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不少萍乡人笑称孔原为"特务头子"。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署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国务院外办主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1]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病逝。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孔原
出生日期:1906年
出生地: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
逝世日期:1990年
原名:陈铁铮
儿子:孔丹、孔栋
妻子:许明
化名:田夫、田心。
毕业院校:萍乡中学
人物经历
孔原,1906年9月6日生于江西萍乡安源一个手艺人家庭。孔原的父亲一生以理发为业。因家境贫寒,孔原在十一、二岁时便在安源一个杂货店当学徒,受尽凌辱。又因从小在安源矿当工人的表哥家长大,得以亲眼目睹矿工的苦难生活。苦难境遇,使他易于接受进步思想。朝鲜亡国后,一些朝鲜爱国志士来到安源,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对萍乡的革命运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孔原还从表哥处读到一些安源工人俱乐部的宣传品,使他从中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开始接受先进思想,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秋,湖南团省委派到安源开展工作的钟俊杰和安源矿工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刘义,以团组织的名义派孔原进入萍乡中学开展学生工作,并根据团组织指示创建了萍乡青年团的外围组织——“互助社”,目的在于广泛吸引、团结和教育青年学生。他们还制定章程,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压迫、剥削,提倡爱国、民主、互助、团结。“互助社”以萍中为中心,吸收了萍中的进步学生,还有一些手工业工人,由孔原任总干事。“互助社”的许多成员后来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1924年12月,孔原由钟俊杰和贺近仁介绍加入青年团。1925年春,由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孔原很快由团转党,在萍乡城郊宝积寺举行了入党仪式。从此,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自觉地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大潮之中。
1926年,为了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党团组织动员和带领群众支援北伐军,孔原等人奉命到醴陵与北伐军联系,向他们通报消息。北伐军尚未进抵萍乡,军阀即望风而逃。9月上旬,北伐军进驻萍乡后,党、团组织开始组织工会、农会、教职员协会、商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开展广泛的群众运动。[2]
不久,孔原受党组织委托,随同安源工会领导人袁德生代表萍乡赴南昌,参加江西省工人代表大会和国民党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与江西省国民党部和工会组织建立联系,从此改变了萍乡革命组织只与湖南省有联系的封闭局面。此后,孔原回到萍乡时,这里的革命已达到高潮,先后成立了县总工会和县农民协会,孔原被选为县总工会纠察部长,并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兼监察部长。县总工会在县内几个大镇普遍建立行业工会,有理发业、缝纫业、土木业、鞋业等工会;建立工人纠察队;开办工人子弟学校;兴办消费合作社;开展劳资斗争,查封“元丰裕”即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斗争。县农民协会在各区和乡村普遍建立了基层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组织。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列举的14件大事,萍乡农民运动中大体上都涉及到,只是在规模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为了镇压土豪劣绅的反抗,国民党县党部与各革命团体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萍乡县审判土豪劣绅的“特别法庭”,由孔原任庭长。一个不满20岁的剃头匠的儿子出任“法庭庭长”,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特别法庭”审判、处决了一批最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如青溪恶霸地主喻孟甫和臭名昭著的叶紫萍等,从而震慑了反动势力,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7年春,孔原赴南昌参加由方志敏主持召开的江西省农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到武汉兵工厂秘密购枪,枪没有买成,国民党就已经叛变革命。长沙马日事变后,萍乡国民党右派于6月5日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镇压民主运动。江西省农代会后,组织上决定留孔原在南昌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直到八一南昌起义。起义之前,有十几个安源矿工人来找孔原,由他介绍参加了起义部队。还有一些师生来找孔原,他也尽力为他们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南昌起义时,孔原先后在革命委员会、农工委员会的劳工科和政治保卫处工作。不久,随部队南下,离开江西。[3]
1927年11月,孔原到上海,任上海沪西区工会组织委员、上海总工会秘书。192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孔原和钱瑛及另外两位同志到莫斯科学习。孔原等一行4人数日后到达哈尔滨,几经周折找到了位于中央大街的党的秘密联络站“东紫阳果品店”,与苏方接上关系,苏方很快派人带他们从满洲里越境。时值数九寒冬,正赶上下大雪,守卫边界的奉军哨兵因避寒躲在哨所里,因而孔原一行得以顺利过境。到苏联后,孔原开始在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后来又被送去学军事。1930年秋,周恩来来到莫斯科,当时正值红军打下长沙,国内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发展,他号召大家回国参加火热的革命斗争。有些在苏联滞留了很长时间的学生不愿回国,受到大家的鄙夷,孔原等入苏时间较短的同学虽然非常珍惜在苏联学习的难得机会,但考虑到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便毅然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回国。1930年10月,孔原奉调回国,到武汉从事兵运工作。不久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干事、秘书。1932年初调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后调任中共中央组织局组织部部长。1933年3月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负责恢复和主持北方局工作。他联系和领导了中共河北省委、陕北特委,建立了绥远特委,联系了河南、山西、山东等省的个别地方党的组织。1935年春夏之交,孔原离开北方,在上海中央局短期负责后,作为中共白区党组织的代表,于同年7月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和国际互济会扩大会议,被选为国际互济会主席团委员,后进入列宁学院高级班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孔原主动请求回国参战。1938年8月,孔原回到阔别三年的祖国,在西路军余部组成的新疆督办公署新兵营任政治主任教员。1939年4月奉召前往延安,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孔原随同周恩来副主席经西安、成都到重庆。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国统区的形势,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突发事变,决定在南方局领导下设立西南工作委员会,管辖中共川东特委、川康特委、云南省工委、贵州省临时工委、湘鄂西区党委,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孔原任书记,由重庆到巴县木图镇转入地下,建立了秘密机关。不久,孔原被国民党发现,列入黑名单。11月间,博古、凯丰奉召回延安。为了保护孔原的安全,周恩来决定把他从地下党调回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接替博古担任南方局委员、组织部长。在此期间,孔原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工作方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所辖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了应付国民党顽固派的更大迫害,周恩来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除少数人外,分别疏散隐蔽、转移或撤退。对有条件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在国民党统治区找到社会职业、甚至打入国民党机关工作的,周恩来安排他们以这种方式转入地下工作。周恩来、邓颖超、孔原对他们反复叮嘱,告诉他们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重要意义,要求他们注意“三勤”(勤业、勤学、勤交友),并考虑到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告戒他们要注意“同流不同污”。同年5月,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关于大后方党组织工作的指示》和《关于隐蔽和撤退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的指示》。南方局接到中央的指示后,立刻召集会议进行研究,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董必武、孔原、钱英、廖志高等。会议研究并部署了所属各地党的工作,要求各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行完全的转变,各地方党组与公开机关脱离关系,真正转入地下。
1943年6月28日,周恩来和林彪、邓颖超、孔原等100多人,乘卡车离开重庆,南方局的工作交由董必武主持。由于降雨和汽车故障,他们在7月8日才到达宝鸡。途中接到延安来电,得悉胡宗南部侵入边区境内修筑工事。毛泽东指示周恩来就近同胡宗南交涉。周思来便和林彪、邓颖超去西安,停留五六天,先后会见胡宗南、熊斌等人。10日晚,拜会邓宝珊。7月16日,周恩来一行到达延安。
孔原返回延安后,在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在整风期间,孔原被诬为叛徙、特务、“红旗党”头子,受到审查。后来经周恩来、叶剑英同志认真负责地加以澄清,强加在孔原头上的罪名才得以去掉。1943年9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党的路线问题,这次会议的特点是时间长,参加的人数多。先后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有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列席的有李富春、杨尚昆、孔原等19人。1944年5月21日,中共六届七次扩大会议在延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7人,各方面负责同志12人,孔原作为六届五中全会的候补中央委员出席了这次全会。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历史经验,为“七大”的召开做准备。会议进行了11个月,是我党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全会期间多次召开大会讨论党的历史问题和历史决议案。1945年4月20日,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进行最后一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审议历史决议案草案第三次稿。这次会议是在杨家岭召开的,到会的有毛泽东、刘少奇等31人,孔原也参加了会议。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孔原作为大后方代表团的副主任随同叶剑英(代表团主任)率团出席了这次大会。[4]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派大批干部和军队开赴东北。1945年9月中旬,孔原和陈郁、钟子云、徐明德等一行人带着一部电台离开延安。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骑马或步行,经张家口、热河,于10月中旬到达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张化东负责接洽,将他们临时安排在张作霖大帅府。开始,孔原被留在东北局社会部工作。不久,中共沈阳市委成立,孔原被任命为市委书记仍兼管东北局社会部工作。后来,邹大鹏、汪金祥先后到东北局社会部做负责工作,孔原就不再兼管。当时沈阳市委分别受西满分局书记李富春和辽宁省委书记陶铸的双重领导。由于苏联和国民党政府有外交协议,中共驻沈阳的各机关于同年11月下旬不得不撤离沈阳。
11月底,沈阳市委一分为二:一个叫沈南市委、一个叫沈北市委。孔原和张化东负责沈北市委,领导的区域有蒲河区、财落堡区、铁西区、皇姑区、柳相屯区、苏家屯区、北陵区、城关区。在撤出沈阳的第二天,沈北市委在财落堡小学召开了区委书记、区长和公安局长参加的会议,孔原在会上首先讲了敌我形势,接着布置了任务:主要是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斗争;搞好建党建政,扩大武装力量;剿匪反霸,进行三五减租,筹粮筹款,帮助市委和地方机关解决困难。会议作出三项决定:第一、决定在北郊建立四个总区委,既蒲河、平罗堡、财落堡和马三家子总区委;第二、建立县区武装,首要任务是消灭地主武装和伪蒋特务;第三、在沈阳市建立城工部,由孔原兼部长。
1945年12月上旬,东北局决定成立辽西一地委、军分区和专署,铁岭中心县委并入辽西一地委,由孔原兼任地委书记。辽西一地委的辖区有沈北一带的财落堡、法库、铁岭、康平、昌图、开原等地。这时,根据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孔原根据东北局的指示,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方面。市委要求各级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锄奸反霸斗争和减租减息工作,辽西地区的广大群众同东北其他地区群众一样,由于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汉奸政权长达十四年的政治压迫和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加上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正统观念较深,盲目相信国民党的“中央政府”,对我党我军持怀疑态度。市委组织党员、干部同苦大仇深的农民唠家常、交朋友,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群众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功绩,以及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军队和群众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要求各地在发动群众,检举坏人的基础上,对罪大恶极的汉奸、恶霸依法给予惩办,没收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对一般地主则按照民主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清算应退还给农民部分财产等。许多村的伪满警特骨干、地主恶霸被民主政府依法处决和关押,为民伸张正义,推动了锄奸反霸斗争的深入开展。辽西一分区的主力是回民支队和辽河支队,在各县区建立了县大队、区大队,在沈阳市组建了工人纵队。军分区的部队曾参加过秀水河子战斗,军分区还发动群众支前,源源不断地向主力部队输送兵源。
1946年3月中旬,苏联红军开始撤兵回国,国民党军队乘机沿中长路向东北各地推进,占领松花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同年4月,东北局移驻长春,调孔原任吉辽省委宣传部长。我军撤出长春后,吉辽省委迁到吉林市,孔原改任民运部长,由石磊接任宣传部长。5月28日,吉辽省委和军区等领导机关撤出吉林市,转移到延边地区。7月11日,东北局决定撤消吉辽省委和吉辽军区,成立吉林省委和吉林军区,同时把吉东军区改为吉东军分区,任命金光侠为司令员、孔原为政委,原吉东警备旅编入野战序列,各县设警备大队。[5]
吉东地区即延边地区是朝鲜族聚集区,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延边地处中、苏、朝三国交界的长白山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群众基础好,是联络南北满的战略要地。早在1945年下半年我党已在这里完成了剿匪、反奸清算,建立了基层政权,控制了整个地区。1946年7月,吉林省委在敦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派出几百名党政干部组成土改工作团,深入各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和土改工作。到1948年初,延边地区彻底完成土改任务,所属5县共有154243户,708886人分得土地18.2万公顷,占总人口的81.27%,人均4.8亩。1946年12月16日,经东北局批准,吉林省进行了人事调整,孔原被选为省委委员,兼任省委民运部长。1947年2月,在龙井第二次建立延边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隶属吉林省委,辖延吉、和龙、汪清、珲春4县,孔原被任命为地委书记。同年9月25日,吉林省委决定撤销延边、吉敦两地委,另组吉东地委,孔原任地委书记。孔原根据省委关于征兵工作的指示,积极组织各县参军参战,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延边地区共有5.2万余人参军,其中朝鲜族占85%,而且还组织了大批担架队和运输队支援前线。延边5县参战人数达30.2万多人(次),动员车辆2.9万多辆(次),有力的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4月16日,吉林省委为加强和便利指导民族区域的工作,恢复延边地委,并仍以孔原为书记兼宣传部长。
1948年3月,占据吉林市的国民党六十军在我党我军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下被迫逃往长春。3月9日,东满我军进驻吉林市,使省城吉林市重获新生。我党接管吉林市后,坚决执行保护城市的方针,采取稳妥的步骤,接管政权,建立革命秩序,救济灾民,恢复生产,恢复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大中小学也陆续开学。1948年5月17日,吉林省委决定孔原任吉林市委书记。次日,吉林军区任命孔原为吉林市警备司令部政委。[6]
孔原来到吉林市后,首先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改造街以下政权和恢复工商业生产。早在1948年4月,吉林市政府在内五区(船营、昌邑、朝阳、德胜、福绥)建立了区政府,同时在外五区也建立了区政府。然而,吉林市的街以下基层政权仍旧保留着过去的保甲制,权力由一些坏人把持着。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了党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针对这种情况,孔原主持的吉林市委,于1948年8月发出《关于调查户口及目前工作的指示》,决定取消保甲制,在调查户口的基础上,改造旧的街政权。为了作好这项工作,市委抽调1000名干部、学生,结合反奸清算,在全市开展调查户口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查清全市内五区共有48045户,人口为202406人,大体搞清了人口比例。随后,改造了街政权,内五区共建立47个街政府,1770个居民小组,民主选举118名街干部,其中工人及其他劳动人民111人,占93%,320名居民组长中,工人及其劳动人民占80%以上。数字表明,吉林的基层政权基本上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
吉林市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工商业采取扶植的政策,市府在20天内连续召开十余次工商业者会议,向与会者说明了党的有关政策,深入宣传和教育;组织工商业界代表团赴哈尔滨参观、学习、考察;向工商业户发放了1亿元(东北币)低息工商贷款,提供焦碳、棉纱等生产资料,帮助解决资金和原料短缺问题。市委和市政府先后出台有关保护和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若干个规定和办法。如:《暂定吉林市人民救济金及工商业贷款发放办法》、《关于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决定》、《吉林市保护管理工商业暂行办法》、《吉林市请领营业执照申请书填报办法》等。
1948年8月,孔原和沈越出席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明确东北解放后城市工作的重点、方针、政策,为进一步搞好东北城市工作交流经验。会议指出,城市工作应集中全力发展生产,逐步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以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孔原等回到吉林市后,根据会议要求,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劳资双方签定劳资合同,规定共同恢复生产的条件和义务,各区政府也集中精力来抓这项工作。在工作中,个别企业曾经出现过劳资纠纷,各种纠纷都由区劳动局按协议合同进行调解。由于吉林市党政领导坚决执行了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刘少奇西柏坡讲话精神,采取的措施得力,作到劳资两利,不仅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也受到工商业者的欢迎,使吉林市的经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有了较大的变化,初步改变了市场萧条的状况,工厂开工、商店开业、市场逐步繁荣。
然而,当时吉林省委的个别领导却认为,吉林市委在对待私营工商业问题上犯有右倾错误。同年12月,吉林省委就这一问题召开一次紧急会议。会后,责令吉林市委写出书面检讨,正式向省委报告。省委还向东北局报告,说明吉林市委、市府的错误。直到第二年春,吉林省委主要领导易人,省委才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和吉林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出重新评价。新一届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清了事件的原委,召开省、市干部大会,宣读东北局的电文,肯定了吉林市委和市政府前一时期的工作,省委领导还做了自我批评。1950年初,《东北日报》记者罗丽韫到吉林市采访,主要目的就是来了解吉林市保护工商业的做法和经验。后来,罗丽韫写了一个长篇记实报道,发表在《东北日报》上。
1949年1月,根据东北局的决定,孔原调到辽宁抚顺市,先后任军管会主任、抚顺市委书记兼抚顺市卫戍司令部政委。抚顺是一座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城市,人称“煤都”,它对建设东北根据地和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原到抚顺时,由于刚刚获得解放,面临的任务多头而繁重:如肃清敌伪残余、保护国家财产及私人工商业、建立人民民主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统一领导接收和保管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等等。不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孔原带领市委、市政府的干部,遵照毛泽东指出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民经济的总目标:“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开展工作,着重抓了煤炭、石油、电力等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要恢复工商业。孔原在这里的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和吉林类似的来自“左”的干扰和阻碍。他没有屈从于这股压力,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从而调动了各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抚顺的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形成繁荣昌盛的局面。半年后,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孔原离开抚顺去接受一项新的使命。[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海关总署署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等职。孔原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六、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1年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海关法。后历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国务院外办副主任、总参谋部二部政委、总参顾问、解放军军人协会副会长。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9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家庭背景
故里: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张家湾村。
妻子:许明(1919-1966)又名朱玉筠,直隶(今河北)沧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重庆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子女:孔丹、孔栋。
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纪念画册上有一张1939年在延安毛泽东窑洞前的照片,上面有两对新婚夫妇,一对是邓小平和卓琳,另一对就是孔原和许明。原来邓小平和卓琳结婚的那天还有孔原跟许明要结婚。当时的延安由于胶卷缺乏,两对夫妇只好站在一起,拍了同一张结婚合影。[8]
生平经历
从学徒到革命家
被选为国际互济会主席团委员,后进入列宁学院高级班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孔原主动请求回国参战,在由西路军余部组成的新疆督办公署新兵营任政治主任教员。1939年4月奉召到延安。[9]
转战东北功勋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中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孔原和其他4个党的重要干部带着一部电台离开延安。不久,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兼管东北局社会部工作。1945年12月上旬,孔原兼任地委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同苦大仇深的农民唠家常、交朋友,用事实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对汉奸、恶霸依法给予惩办,没收其土地和财产。1946年12月16日,孔原成为省委委员,兼任省委民运部长,后任地委书记,积极组织各县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此期间孔原已结婚8年之久,其妻许明才于1947年5月生下长子孔丹。
1948年是中国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搏斗的关键年月。5月,吉林省委决定孔原任吉林市委书记、警备司令部政委。他面临的两项主要工作是改造街以下政权和恢复工商业生产,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工商业采取扶持的政策。同年8月,孔原出席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孔原等回到吉林市以后,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劳资双方签订劳资合同,规定共同恢复生产的条件和权利义务,坚决执行了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刘少奇西柏坡讲话精神,使经济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有了较大的变化。
1949年1月,孔原被调到辽宁省抚顺市,先后任军管会主任、抚顺市委书记兼抚顺市卫戍司令部政委。不久,孔原带领市委、市府,按照毛泽东指出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民经济的总目标,着重抓了煤炭、石油、电力等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要恢复工商业,但遇到来自"左"的干扰和阻碍。他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使抚顺的工商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0]
为共和国立新功
主持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以及海关总署各职能处(厅)的办事细则和30多个海关业务规章。
人物事迹
农运动的骨干
安源党组织很快发现了这株好苗子。1924年秋天,安源团组织派他进入萍乡县立中学,以读书的公开合法身份,去开展学运、青运等革命工作。 进入萍中后,首先按照团组织指示,在学校成立了一个"互助社"的群众团体,并亲任互助社总干事。不久改为"策群社",属萍乡团组织的外围组织,参加者大都是进步的青年学生与教员,还有部分县城里的手工业工人。
1925年为发展壮大党团组织,进一步开展学生运动,萍乡中学建立了学生会,他曾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国共合作时期,孔原还担任了县党部常委。县党部完全在党组织掌握之中。1926年北伐军到萍乡,动员和带领群众张贴标语、散布传单、举行集会,大造革命舆论,鼓舞人民群众,扰乱敌人军心,向北伐军通报信息,为他们当向导等等,为配合、支援北伐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声有色的学运成果,把孔原推到了萍乡县总工会纠察部长和县农协会的委员兼军训部长的领导岗位。1926年为镇压土豪劣绅,经过国民党县党部与各革命团体的联系会议决定,成立了萍乡县审判大土豪劣绅的特别法庭,孔原曾任特别法庭庭长,成为萍乡早期的法官。
1927年5月间,党组织派孔原到武汉兵工厂去买枪,由于汪精卫叛变革命,革命形势骤变,枪没买成。党组织决定派孔原前往南昌出席省农民代表大会,从此他留在了南昌工作。"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安源有一二十个工人和萍乡中学一些进步学生去南昌找过他,身兼农协纠察部长、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等职的孔原均给介绍参加了军队,后来他们一起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从此,孔原离开了萍乡,踏上了新的革命历程。[11]
张国焘之弟平反
1984年9月,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已陈列就绪,正值领导审查阶段。孔原回到萍乡来到安源馆指导工作,听取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大纲和陈列内容的汇报后,他谆谆教诲工作人员。
张国庶同志是省中共早期领导人(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当时江西省委遭到了破坏,他临危受命,去恢复党组织,工作很艰难。他上任不久就被捕,没过多久又被国民党杀害,他们夫妻二人为党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事后,孔原为了追求真理,弄清事实,派人到中央档案馆、上海、南京等地查阅相关报刊(《上海申报》)等资料,并复印了相关段落,以证明张国庶同志没有自首。1985年9月26日在北京首都京西宾馆,孔原约见江西省委有关负责同志,郑重其事地谈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提出萍乡在宣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他还反复讲明:"我提的看法不一定准确。要他们(指萍乡担负陈列宣传的相关同志)报告萍乡市委。市委如有不同意见,报告省委,以省委意见为准。"后来,市委领导指示安源纪念馆和党史办的同志将有关材料逐级上报业务主管部门。后经省民政厅批准同意,将张国庶同志作为烈士展出和宣传,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1986年11月孔原回萍乡参加萍乡中学80周年校庆。看到烈士馆的展出,还了历史真相,孔原非常高兴。时任安源纪念馆馆长的杨桂香还清楚地记得,在吃饭时,他心情特别好,席间他爱人张红同志不让他多喝酒,不让他吃蹄花肉(因为他患有高血压病),他兴奋得根本听不进去,一次一次地站起来频频举杯。[12]
殷殷乡情
孔原同志长期从事调查、情报等秘密工作,因而他在职期间,很少会见家乡人,尽管如此,孔原同志还是带着殷厚乡情,想方设法接见了一些萍乡的同志。比如1958年,他在北京接见了由萍乡县委组织的农业代表团一行30余人,他和萍乡籍的另一位首长吴烈邀请傅开宗、刘忠焕等部分代表到王府井中央领导的招待点吃饭。虽然门口有警卫站岗,显得有点森严,但在进餐过程中,由于孔原等首长特别亲切和蔼,又是询问家乡的生产情况,又是打听家乡人的生活情况,又是探问你是萍乡哪里人呀……席间相互问候,欢声笑语,驱走了森严拘谨的气氛,掀起了一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情波澜。孔原那种可亲可敬的音容笑貌,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1977年孔原任中顾委委员之后,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他似乎想把以前失去的乡情、亲情、友情一应补回来。1979年3月,他到中越边界视察,也特意抽空回乡,拜会市领导,走访亲朋,还参观了安源纪念馆。他欣然命笔为纪念馆题词,勉励从事党史宣传的同志们搞好党史宣传:"要为在当前新的长征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勇前进。"此后,1984年9月、1986年11月他先后回到家乡,看望老家的左邻右舍、校友、同学,接见市委党史办和安源纪念馆的同志们。萍乡老乡到北京有事找他,他总是抽空热情接待,尽量关照。
1986年11月,孔原回萍乡时,安源镇和张家湾村的领导,邀请他再回原来住的老房子去看看,因为原房子已经破旧不堪,村里给维修好了。他应邀前往,到达九里坪孔家屋场时,村民都自发地站在那里恭候迎接。孔原喜出望外,兴奋不已!他跟村民们一一握手问候,还亲热地向年纪大的老人询问一些老邻居的名字和情况,听了他们清晰的回答后,深表谢意,并诚邀他们去北京做客。
接着孔原走进自家的老屋,用高兴而感激的口吻对镇村领导说:"谢谢你们把房子修好了!但你们不要挂牌子。我算不得什么,参加革命,为党为人民工作是我的本分,没有什么可宣传的。此房子我也不会再回来住了,就让家庭有困难的邻居住吧。"后来,镇和村里的领导按照孔原的意见办了。孔原的房子虽然没挂牌宣传,但它却成了孔原关心老乡、百姓的高尚品格的见证,将永远镌刻在萍乡安源人民的心中。[13]
媒体报道
孔原:安源走出去的共和国功勋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萍乡安源孔原同志故居,缅怀这位从安源走出去的共和国功勋的光辉业绩。
从学徒到职业革命家
丘陵似锦,田园如画。
1906年9月,孔原(原名陈铁铮),出生在这栋普普通通的民房--安源张家湾村的一个手艺人家庭。他母亲早亡,在安源矿当工人的表哥童水生家度过青少年时代。孔原目睹矿工的苦难生活,很快接受了进步的革命思想。
1924年秋,孔原进入萍乡中学后,创建了萍乡青年团的外围组织--"互助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压迫、剥削,提倡爱国、民主、互助、团结。
1926年,孔原等人受命到醴陵与北伐军联络。不久,随同安源工会领导人袁德生代表萍乡赴南昌参加江西省工人代表大会和国民党代表大会。会后,被选为萍乡县总工会纠察部长,并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兼监察部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成立行业工会;建立工人纠察队;开办工人子弟学校;兴办消费合作社;开展劳资斗争。
1927年春,孔原赴南昌参加由方志敏主持召开的江西省农民代表大会。长沙马日事变后,孔原在南昌任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不久,他随部队南下,后赴上海,任上海沪西区工会组织委员、上海总工会秘书。
192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孔原和钱瑛及另外两位同志到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1930年秋,正值红军打下长沙,周恩来同志来到莫斯科,号召大家回国参加革命斗争。孔原等毅然响应。同年10月,孔原到武汉做兵运工作,后来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干事、秘书。
1932年初调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后调任中共中央组织局组织部部长。
1933年3月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负责恢复和主持北方局工作。
1935年春夏之交,孔原作为中共白区党组织的代表于同年7月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和国际互济会扩大会议,被选为国际互济会主席团委员,后进入列宁学院高级班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孔原主动请求回国参战,在由西路军余部组成的新疆督办公署新兵营任政治主任教员。
1939年4月奉召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不久和许明结婚。
1940年5月孔原随同周恩来副主席经西安、成都到重庆西南工作委员会任书记。不久,孔原被国民党发现,列入黑名单。为了保护孔原的安全,周恩来决定把他调回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接替博古担任南方局委员、组织部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和林彪、邓颖超、孔原等100多人,乘卡车离开重庆。孔原返回延安后,在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期间,被诬为叛徒、特务、"红旗党"头子。后经周恩来、叶剑英同志澄清,其名誉得到恢复,并先后参加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六届七中全会和党的七大。[14]
为共和国再立新功
1949年7月,新中国即将诞生,孔原奉调进京。周恩来亲自找他谈话,指示他负责筹建新中国海关总署。孔原顾不上休息,只身来到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接管的第一个大海关--天津海关蹲点,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海关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具体业务和接管情况,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建立海关总署工作的初步意见》,阐述了对改造旧海关、建立新海关的基本构思。不久,毛泽东主席签署政府令,孔原为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署长。海关总署的成立,只是海关建设的开始,他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主持起草了新中国成立后指导海关的第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
1953年初,海关总署并入对外贸易部。孔原调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主管海关工作,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事业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1957年后,他历任中共中央调查部常务副部长、部长,积极参与制定并组织贯彻执行我党我军对敌隐蔽斗争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孔原还曾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1958年兼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积极协助国务院管理外事工作和指导各部门及地方的外事活动。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关押达7年之久。其妻许明曾任周恩来副主席秘书和国务院办公室副主任,也被迫害至死。他的两个儿子孔丹和孔栋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在逆境中,他与林彪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75年,孔原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政治委员。
1980年任总参谋部顾问。
1983年作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参与了国家安全部的组建工作。
1985年,他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离任后,他仍旧关注国家的建设,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
孔原同志功勋卓著,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9月21日,孔原与世长辞。[15]
孔原故居
孔原故居坐落在安源镇张家湾村(军事会议旧址附近),总用地面积604.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6.1平方米。为纪念革命先辈,弘扬安源精神,着力把孔原故居打造成经典红色旅游景点,安源镇去年投入60余万元对整个孔原故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并对故居外部环境进行了改造,增设孔原事迹简介及图片介绍等,免费对外开放。[16]
人物评价
孔原长期从事调查、情报等秘密工作,不少萍乡人笑称他为"特务头子"。他的探亲访友、接待会客均受到约束。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出生入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尤其是在党的情报工作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原生性聪明伶俐,记性好,办事灵活,点子多,胆子大,在私塾读书时,学习成绩优秀,深得老师赞赏。由于他孩提时就常跟着表哥童水生到安源工人俱乐部去玩耍,与工人接触频繁,革命的思想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和脑海中萌发、生长,他表现出来的较高的政治热情与敏锐性在同龄青年中已崭露头角。[17]
参考资料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 原(1906—1990)《吉林党史人物》(第十四卷)日期:2018-01-11 10:36:26
- ↑ 孔 原(1906—1990)《吉林党史人物》(第十四卷) 日期:2018-01-11 10:36:26
- ↑ 孔 原(1906—1990)《吉林党史人物》(第十四卷) 日期:2018-01-11 10:36:26
- ↑ 孔 原(1906—1990)《吉林党史人物》(第十四卷) 日期:2018-01-11 10:36:26
- ↑ 孔 原(1906—1990)《吉林党史人物》(第十四卷) 日期:2018-01-11 10:36:26
- ↑ 孔 原(1906—1990)《吉林党史人物》(第十四卷) 日期:2018-01-11 10:36:26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名人简历
- ↑ 孔原故居江西红色旅游网
- ↑ 孔原名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