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壽
書中描述
【1】那書生一路過來,和眾人逐一點頭招呼。他走到張朝唐跟前,見他也是書生打扮,微微一愕,雙手一拱,問道:「這位是誰?」張朝唐道:「在下姓張,請教閣下尊姓大名。」那書生道:「在下姓孫,名仲壽,」張朝唐拱手說道:」久仰,久仰。」孫仲壽微微一笑,進店房去了。
【2】張朝唐心想不錯,踱到孫仲壽門口,咳嗽一聲,舉手敲門。只聽到房裡有誦讀詩文之聲,他敲了幾下,讀書聲就停了。
【3】房門打開,孫仲壽迎了出來,說道:「客店寂寞,張兄來談談,最好不過。」張朝唐一揖進去,見桌上放着一本攤開手抄書本,一瞥之下,見寫着「遼東」、「寧遠」、「臣」、「皇上」等等字樣,似是一篇奏章。張朝唐只怕又觸人所忌,不敢多看,便坐了下來。
【4】孫仲壽先請問他家世淵源,張朝唐據實說了。孫仲壽說道:「張兄這番可來得不巧了。中華朝政糜爛,不知何日方得清明。以兄弟之見,張兄還是暫回浡泥,俟中華聖天子在位,再來應試的為是。」張朝唐稱是,說道正要歸去。接着把自己如何躲避官差、楊鵬舉如何相救、如何得到竹牌等事說了一遍,只是夜中見到箱內人頭一事略去不提。
【5】孫仲壽道:「我們在此相遇,可算有緣。明日張兄隨小弟上山。也好知道我中土的一件千古奇冤。只要此行所見所聞,不向外人泄露,小弟擔保張兄決無危害。」張朝唐謝了,卻不敢多問。
【6】孫仲壽問起浡泥國人的風土人情,聽張朝唐所述,皆是聞所未聞,喟然說道:「不知幾時我中華百姓才得如浡泥國一般,安居樂業,不憂溫飽,共享太平之福?」
【7】兩人直談到二更天時,張朝唐才告別回房。楊鵬舉已等得十分心焦,聽他轉告了孫仲壽之言,才放下了心。
【8】此後一路都有人把守,盤查甚嚴。查到張楊三人時,孫仲壽點一點頭,把守的人便不問了。張朝唐暗叫:「好險!要是昨晚沒跟他這一夕談話,今日是死是活,實所難料。」
【9】傍晚時分,已到山頂,數百名漢子排隊相迎。中間一人身材魁梧,似是眾人的首領。見到孫仲壽上來,快步下來迎接,攜手走入屋內。
【10】張楊三人被引進一間小房,一會兒送進飯菜。四盤都是素菜,還有二十多個饅頭。當晚張朝唐和楊鵬舉悄悄議論,猜不透這些人到底在幹甚麼,對孫仲壽所說「千古奇冤」云云,更是難明所指。
【11】孫仲壽越眾而前,捧住祭文朗誦起來。楊鵬舉不懂祭文中文縐縐的說些甚麼,張朝唐卻愈聽愈驚。
【12】一個幼童全身縞素,站在前列,轉身伏在地下向眾人還禮。張朝唐和楊鵬舉又吃了一驚,原來這幼童便是那天所遇的殺虎牧童。眾人叩拜已畢,站起身來,都是淚痕滿面,悲憤難禁,孫仲壽對張朝唐道:「張兄大才,小弟這篇祭文有何不妥之處,請予刪削。」張朝唐連稱:「不敢。」孫仲壽命人拿過文房四寶來,說道,「小弟邀張兄上山,便是要借重海外才子手筆,於我袁督師的勳業更增光華。也好教世人知道,袁督師蒙冤遭難,普天共憤,中外同悲,並非只是我們舊部的一番私心。」
【13】張朝唐心想,你叫我上山,原來為此,不由得好生為難。袁崇煥破朝廷處死,是因崇禎胡塗昏庸,不明忠奸是非,聽信了奸臣和太監的挑撥,天下都知冤枉,自己在浡泥之時,也曾聽得幾個廣東商人痛哭流涕的說起過。但既由皇帝下旨而明正典刑,再說冤枉,便是誹謗今上。皇帝苦是知道了,一紙詔書來到浡泥國,連父親部不免大受牽累。可是孫仲壽既這麼說,在勢又不能拒絕,情急之下,忽然靈機一動,想起在浡泥國時所看過的兩部小說,一部是《三國演義》,一部是《精忠岳傳》。他讀書有限,不能如孫仲壽那麼駢四驪六的大做文章,當下微一沉吟,振筆直書:「黃龍未搗。武穆蒙冤。
【14】孫仲壽本想他是一個海外士人,沒甚麼學問,也寫不出甚麼好句子來,只盼他稱讚幾句袁督師的功績,也就是了。待見他寫下了這六句,十分高興。
【15】孫仲壽把這幾句話向眾人解釋了,大家轟然致謝,對張楊兩人神態登時便親熱得多,不再以外人相待了。孫仲壽道:「張兄文筆不凡,武穆諸葛這兩句話,榮寵九泉。小弟待會叫他們刻在祠堂旁邊的石上,要令後人得知,我們袁督師英名遠播,連萬里之外的異邦士民也盡皆仰慕。」張朝唐作揖遜謝。
【16】只聽他朗聲說道:「袁公子這三年來身子壯健,武藝大有進步,書也讀了不少,我和倪、羅兩位兄弟的武功都已傳給了他,請各位另推明師。」孫仲壽道:「咱們兄弟中,還有誰武功更高得過你們三位的,朱將軍不必太謙。」
【17】朱安國道,「袁公子學武聰明得很,我們只稍加點撥,他馬上就會了。我們三個已經傾囊以授,的確要另請名師,以免耽誤他功夫。」孫仲壽道:「好吧,這事待會再議。誅奸的事怎麼了?」
【18】眾人有的轟然叫好,有的切齒痛罵。孫仲壽接過人頭,供在神像桌上。
【19】各人稟告完畢,孫仲壽說道:「小好誅了不少,大仇卻尚未得報,韃子皇太極和昏君崇禎仍然在位。如何為大元帥報仇雪恨,各位有甚麼高見?」
【20】一個矮子站了起來,說道:「孫相公!」孫仲壽道:「趙參將有甚麼話請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