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孫家鼐「三贈」翁同龢(孫友虎)

孫家鼐「三贈」翁同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孫家鼐「三贈」翁同龢》中國當代作家孫友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孫家鼐「三贈」翁同龢

為人師表,不只「表」師所為,也「表」師不為;帝師之間,則往往「表」在天下。

轟動晚清的「雲南報銷案」,考量着光緒帝師翁同龢與孫家鼐。翁同龢,常熟人,人稱「翁常熟」。孫家鼐。壽州人,人稱「孫壽州」。兩人同為狀元,同為光緒帝師,只不過前者為「領班」,後者為「教員」,幾乎形影不離。

光緒九年(1883年)六月,孫家鼐上門為翁同龢義診的第三天,「雲南報銷案」宣告結案。翁同龢罰俸九個月留任工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孫家鼐卻因失察而由工部左侍郎轉任戶部右侍郎。

當時,光緒帝的漢語「教員」有翁同龢、孫家鼐、張家驥三人。孫家鼐轉崗的原因,大體有二:工部兩個屬官受賄,有失察過失之責;戶部雲南司主事兼派辦處總辦孫家穆受賄7000兩,革職、賠贓、徒三年,是其家門堂弟。翁同龢則查案有功,且無受賄,僅負連帶責任。作為經筵講官的張家驥,則因孫家鼐等調離工部、留下空缺,成為翁同龢的助手、工部右侍郎。

這個案件涉及「炭敬」、「節敬」、「贈敬」等之類人情往來算不算受賄,翁同龢認為不算,系官場環境使然,反倒被慈禧太后採信。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緒七年(1881年),雲南地區長達八年之久的財政支出,一直未能在戶部、工部等部准予核銷。光緒八年(1882年)年初,時任雲南巡撫杜瑞聯就軍費報銷一事,派出雲南軍務後路糧台崔尊彝和永昌府知府潘英章攜巨款到京城打通關節,一起有組織的賄賂大軍直抵中央,七月事發,牽涉軍機處、戶部、工部諸多官員,甚至引發南北派系權力之爭。

轉眼進入十月。初七日,何如璋,字子峨,光緒初年首任駐日公使,眼下轉任福建船政大臣,向工部尚書翁同龢辭行,自然少不了送禮。據《翁同龢日記》載,光緒九年十月初七日,「何子峨來辭,以唐人寫經一卷為贈,並日本洋照余仁仲《穀梁注》皆妙,惜照書字皆反耳。」

十月初八日,翁同龢在《題唐人寫經冊》中這樣寫到:

光緒九年十月,何子峨學士以唐人寫經寶行王正論一卷見示,通篇五字,偈硬黃紙正書,與余此卷筆仿佛而精整過之。子峨奉使日本,得自彼國,詫為奇寶。尾題云:「皇后藤源氏光明子奉為尊考贈正一位,大政大臣府尊妣贈從一位」。僪氏太夫人敬寫一切經綸及律莊嚴既了,伏願憑斯勝因,奉資冥助,永庇菩提之樹,長游般若之津。又願上奉聖朝,恆延福壽,下及寮寀,共盡忠節。又光明子自發誓言:弘濟沉淪,勤除煩障,妙窮諸法,早契菩提,乃至傳燈無窮流布,天下聞名,持卷獲福消災,一切迷方會歸覺路。天平十二年五月一日記。

子峨云:日本天平值唐永徽中。當時聘使歸國必攜佛經,獻其國主,此卷蓋藤源後納之西京知恩禪院者。附記於此,以廣異聞。是月初八日,翁同龢識。

初十日,翁同龢又在日記中寫到:「何子峨贈唐人寫經一卷,日本所藏也,又宋本《穀梁注》余仁仲本,首尾完好。(照相法印出,惜字皆反。)」

翁同龢持續幾天記「唐人寫經」一件事,罕見。翁同龢有唐人寫經冊,卻無何如璋學士的「精整」,笑納「詫為奇寶」自然笑。

境遇比對,往往有例外。十月十一日,因「雲南報銷案」而調整崗位,由經筵講官升任工部右侍郎的光緒帝師張家驤請翁同龢、孫家鼐等小聚,孫家鼐剛剛得到一卷唐人寫經真跡,打算贈給翁同龢,卻讓翁同龢犯了愁。《翁同龢日記》光緒九年十月十一日條載,「午初赴子騰之招,薇研、燮臣在坐,燮臣欲以唐人寫經一卷見贈,並系以詩,亦難得之事也。未正散,到署,案牘紛如,晚歸。和燮臣詩未就。」

這一夜,翁同龢徹夜難眠,未能寫完「和詩」。孫家鼐的難得之舉,翁同龢心儀的「難得之事」,牽動一個詞:君子。

孫家鼐考舉人,字「燮君」;考進士,字「燮臣」。一字之「易」,足見心態之變。臣民論君子,君王講天下。孫家鼐也喜收藏,贈所愛才是真性情、真君子。

翁同龢這首婉拒贈品的「和詩」《孫燮臣新得日本唐寫經欲以見貽,次韻卻之》,當完成於次日。其詩寫道:

天平書跡永徽人,若較歐虞隔一塵。佞佛夷風猶近古,鈔經僧派屢翻新。壁中鄭注知非偽,火後秦書倍足征。聞道剖肝有奇士,海東文獻未全淪。

淒絕趨庭問字人,兒嬉制筆已前塵。雲泉遺笑詩難和,渤海真書墨尚新。頗愧鳳麟稱國士,敢夸雞騖作家珍。孫部帳下才如海,漫道珠光易隱淪。

翁同龢詩中說,日本近日用泰西法,易衣冠,焚書籍,有一士剖肝抱經而死,保留此經,難能可貴。他家有法華、隨喜、靈飛、六甲經,可謂「敢夸雞騖作家珍」。面對珍品,翁氏第一次以詩「卻之」。

十二日,孫家鼐堅持再贈。當晚,翁氏一氣呵成,和詩四首。詩中以趙孟頫、張照等書畫家作襯,言語間透出既珍愛、又不忍收之情,其《燮臣再送,次韻再答》詩云:

落葉敲窗夜坐深,挑燈展卷重推尋。等閒龍藏猶神護,一樣虬浮竟陸沉。

解劍君真豪士氣,據舷我豈少年心。錦鯨還客非無意,可使焦桐得賞音。

況復君書致力深,唐碑晉楷日研尋。略參松神鋒活,兼仿天瓶腕法沉。

可是書生余結習,故知筆諫有精心。憑將一卷臨池訣,付與官奴好嗣音。

十三日,孫家鼐「三以詩來」,翁氏再「次韻奉答」六首。據《翁同龢日記》光緒九年十月十三日條載,翁同龢「入署,傍晚歸。和燮臣詩六首,寫於卷尾。」目前,見於《翁同龢集》者有四首,即:

海外弓刀未解嚴,東嵎雖遠若堂廉。百家文字華夷雜,四裔衣冠寄僰兼。

宋本幸留公谷傳,唐音誰補丙丁簽。區區翰墨渾閒事,其奈憂時白髮添。

自笑酸寒戒律嚴,木名交讓水稱廉。評量書畫風流在,愛敬朋儕道義兼。

投贈真同吳札帶,庋藏還付鄴侯簽。公餘客退無多瑕,翻覺新詩日課添。

君子不奪人之美,翁同龢三「卻之」。孫家鼐「己所欲」,偏又一而再「贈」之,原因何在?我至今沒找到答案。不過,此後有兩件小事讓我難以釋懷。

一件發生在兩個多月後的大年初五。孫家鼐租翁同龢家的一處住房,連房租也難以及時支付。據《翁同龢日記》載,光緒十年正月初五日(1884年2月1日),「孫燮臣來,還賃屋租錢,蓋二年多來未付,而伊實起屋修理費錢也。」一朝體面人,被英國著名傳道士李提摩太稱為「中國官吏最有修養的人」,孫家鼐家境如此,遲還房租如此,想必有難言之隱。

一件發生在一年之後。江淮地區,民食多艱,常用屑麥片和菜入釜調成一種叫菜糊塗食之。光緒十年十一月十八日(1885年1月3日),孫家鼐送翁同龢菜糊塗,似在提醒「憶苦」。翁同穌祖父任海州學正時,一家常常以菜糊塗為主食。翁同龢小時常聽說但未吃過。孫家鼐家住南橫街,與翁同龢隔巷相鄰,孫家鼐「以此見餉」,翁同龢嘗後,感慨不已,並賦詩三首,其最後一首為「隔巷孫兄德有鄰,炊藜餉我倍情親。夜長月落尖風緊,多少窮櫩忍餓人。」翁同龢收下菜糊塗,品出「德有鄰」,卻不願收下孫家鼐的珍品,當有取捨之別。

贈與卻,相對而視,「讀心術」不讀境界。有境界的欲望叫情懷。君子之交,點滴在心,興許正為孫家鼐、翁同龢之流所萃取。[1]

作者簡介

孫友虎,筆名旁白客,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安徽蚌埠明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