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慎
孫慎 - 現代作曲家 。
孫慎 | |
---|---|
出生 | 1916年1月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孫家模 |
職業 | 作曲家、音樂活動家 |
知名於 | 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屆、第四屆副主席,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獲得者。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
知名作品 | 《救亡進行曲》《民主是哪樣》、《我們反對這個》 |
孫慎原名孫立成,曾用名孫家模、孫學毅 。1916年1月生於浙江鎮海。孫慎是作曲家、音樂活動家。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屆、第四屆副主席,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獲得者。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從1935年起,在上海先後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業餘合唱團、詞曲作者聯誼會、歌曲研究會等進步團體。曾寫過許多群眾歌曲,以《救亡進行曲》最為有名。此外,抗戰期間寫的《前進》、《春耕歌》、《將軍淚》(誦唱長詩《歲寒曲》中的一段)、《生命誠可貴》(話劇《心防》插曲),解放戰爭時期創作的《民主是哪樣》、《我們反對這個》等也較為流傳。 [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孫慎
別名:孫家模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鎮海
出生日期:1916年1月
職業:作曲家、音樂活動家
代表作品:《救亡進行曲》《民主是哪樣》、《我們反對這個》
生平
1916年1月生於浙江鎮海。
1935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與呂冀、周鋼鳴等人一起從事上海的群眾救亡歌詠活動,並且是業餘合唱團、歌曲研究會等組織的重要成員之一。
1936年先後參加作曲者聯誼會和歌曲研究會。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戰地服務隊音樂股股長、新中國劇社音樂指揮。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在四戰區戰地服務隊、軍委政治部抗敵演劇隊作音樂工作。
1945年起擔任昆明新中國劇社音樂指揮。
1946年春,赴廣州與力丁、聯抗一起主編《新音樂》月刊(華南版)。同年,與李凌共同主持上海中華音樂院的工作,並且任上海《時代日報》副刊《新音樂》的主編。
新中國成立後,參與了《歌曲》月刊的創刊工作,並任《歌曲》月刊主編、音樂出版社總編輯、《人民音樂》月刊主編。
1953年起歷任文化部藝術局音樂處處長、人民音樂出版社社長、1953年開始長期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等職。
1979年11月,被選為第三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85年5月連任。
1999年開始擔任音協顧問。
2001年,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揭幕,孫慎獲得"終身榮譽勳章"。中國音樂金鐘獎是經中宣部批准的、中國音樂界唯一的綜合性專家大獎,是對成績卓著、貢獻突出的音樂家的最高肯定。
創作經歷
左聯時期
孫慎青少年時期,家鄉肥沃的民間音樂土壤培養了他對音樂的愛好。[3]
20年代末,孫慎赴上海入肇基國英算專科學校讀書,然後在中國國貨公司會計部當職員。當時正是 "九·一八"、"一·二八" 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加緊實現侵占全中國的野心,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孫慎懷着熾烈的愛國熱情,逐漸結識了作家何家槐、周鋼鳴等愛國青年,參加了職業青年群眾團體"蟻社"(愛國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就是該社的主要領導人)。
"蟻社"以傳播進步思想為宗旨,實際上是在共產黨的直接影響下進行工作的。
1935年初,孫慎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同年參加呂驥領導的業餘合唱團,從事救亡歌詠活動。他經常到一些學生、職業青年組成的歌詠團體以及工人夜校中去教唱救亡歌曲,同時閱讀有關音樂基本理論的書籍和讀物。
在開展群眾歌詠活動的同時,孫慎還在呂驥的指導下學習作曲,經常到呂家聽唱片,請教作曲方法和技巧。
1936年初,呂驥和孫師毅共同發起成立了"詞曲作者聯誼會"。參加者有冼星海、賀綠汀、任光、沙梅、劉雪庵等一批著名音樂家。
孫慎也參加了這個組織,1936年春天又參加了"歌曲研究會"。
孫慎在參與詞曲作者聯誼會和歌曲研究會的活動過程中,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技能上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他膾炙人口的《救亡進行曲》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這首作品最初在上海一次群眾抗日遊行示威的隊伍中演唱,以後就迅速地向全國傳播,尤其在"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中影響極大。
戰地服務隊
1937年,孫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當時擔任國民黨部隊淞滬戰場右翼軍總指揮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的張發奎,通過上海救亡總會會長郭沫若邀請文化界人士到其部隊中做抗日宣傳工作。
同年9月25日,上海黨組織組建了一個戰地服務隊,隊長是著名革命活動家錢亦石。孫慎和麥新、吉聯抗等進步青年一起參加了這個隊伍。
戰地服務隊的主要任務是對內做軍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對外則進行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工作。1938年6月至10月,戰地服務隊在武漢外圍戰場的鄂豫皖、湘鄂贛區各地活動,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宣傳、組織群眾,支援抗戰的工作。孫慎在隊中,主要負責音樂工作,他擔任音樂股股長和全隊歌詠演出的指揮。他和音樂股的同志,一方面要教會全隊成員唱歌和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使每個人都能運用音樂這一手段去進行宣傳群眾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把抗日救亡的歌聲傳送到街頭、農村、工廠、商店、學校、軍隊裡去。在鄂東南、贛東北地區,他們創造了"游擊演唱"的工作方式。這是一種以歌詠為主,配合戲劇、圖畫、演講,由4至6人組成的小組在農村中做遊動宣傳的工作方式,深受農民的歡迎。
在頻繁流動的抗日宣傳工作過程中,孫慎創作了反映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生活的《戰地服務隊隊歌》、《春耕歌》、《募寒衣》等歌曲。戰地服務隊到廣東韶關後,在原有的中共特別支部基礎上成立了第四戰區中共特別支部,領導黨員和非黨隊員在非常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團結進步力量和愛國人士,爭取中間力量,努力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孫慎於1939年8月至1944年4月擔任特支書記,為完成革命任務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第四戰區期間,他還先後擔任過司令部秘書、幹部訓練團教官、司令部所屬志銳中學教師等職。
1940年1月,孫慎轉赴柳州。這時,日寇發動的桂南戰役接近尾聲,戰區司令部抽調原戰地服務隊人員組成一個宣傳慰問團,赴前線開展宣傳慰問工作,受到當地各界愛國人士和群眾的讚賞和擁護。孫慎在柳州四年多時間,除在第四戰區司令部工作外,他和吉聯抗以及抗敵演劇隊的舒模、黃力丁等人堅持開展抗日歌詠活動,組織歌詠團體,培養音樂活動骨幹。
《我們反對這個》、《民主是哪樣》
1944年4月至12月間日本發動打通縱貫中國大陸到印度支那的陸上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孫慎隨第四戰區司令部撤至貴州安順,後轉回廣西百色。在途經安順期間,他和舒模、費克、草田等共同創作了誦唱長詩《歲寒曲》。
1945年4月,孫慎離開第四戰區司令部到雲南昆明,在進步文藝團體新中國劇社任合唱指揮。在昆明期間,他與趙林路、李仁蓀等發起組織"昆明歌詠團體聯誼會",使昆明市群眾歌詠活動得到進一步發展。孫慎當時創作了歌曲《我們反對這個》、《民主是哪樣》。
1946年春,孫慎轉赴廣州,與黃力丁、吉聯抗共同創辦《新音樂》月刊(華南版)。同年秋孫慎赴上海,與李凌共同主持新創辦的中華音樂學院(又名星期音樂院)的工作。
1948年,孫慎擔任《時代日報》(蘇聯塔斯社在上海辦的中文報紙)副刊《新音樂》的主編。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參與了《歌曲》月刊的創刊工作,並任《歌曲》月刊主編、音樂出版社總編輯、《人民音樂》月刊主編。
1953年起歷任文化部藝術局音樂處處長、人民音樂出版社社長、1953年開始長期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等職。
孫慎的創作活動,是和他參與民主革命鬥爭的過程相聯繫的。在民主革命階段,他創作了約70首歌曲。為革命事業的需要而創作,努力使自己創作符合民族形式,這是他創作的主要特點。從《救亡進行曲》到《民主是哪樣》等一系列作品中,都體現了這種特點,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起到了鼓舞士氣、團結群眾的作用。
個人作品
孫慎主要作品有歌曲《救亡進行曲》、《大家看》、《前進》、《搖籃歌》、《緝私歌》、《游擊歌》、《春耕歌》、《募寒衣》、《討汪歌》、《模範游擊隊》,兒童歌曲《我們是民族小英豪》、《向太陽》、《我們反對這個》、《民主是哪樣》等。其中《救亡進行曲》(周鋼鳴詞),作於1936年初。這首歌曲在"一二·九"掀起的愛國運動中影響極大、是流傳廣泛的一首充分體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精神的愛國歌曲。
家庭
孫慎的夫人洪冰(曾用名呂璧如)原是戰地服務隊的女隊員,他們就是在戰地服務隊時期結下了姻緣。
當時,孫慎負責組織音樂創作,洪冰在群眾中辦夜校,這使孫慎和洪冰經常有一起工作的機會。
那時候,洪冰經常寫一些歌詞,請孫慎譜曲,號召大家為前線戰士募捐衣物藥品的《募寒衣》這首歌,就是這麼誕生的。
1946年,孫慎和洪冰在廣州結婚。沒有任何的儀式,沒有鮮花,沒有宴席,沒有親戚朋友的祝賀。孫慎和洪冰對形式的要求低到了零,他們對於婚姻的理解,是實在、平靜、真切的共同生活,不懂得婚姻還要講什麼排場。
"文革"時期,孫慎和洪冰都受到批鬥。孫慎被送到鄉下勞動,洪冰在家裡也挨整,兩人有六年沒有生活在一起,幾乎不能有什麼聯絡。那時候,很多家庭因為頂不住壓力而破碎了,但孫慎和洪冰卻以那種無法言傳的默契,從家庭這個"組織"中汲取着力量,默默地支持了下來。
參考資料
- ↑ 唱出我們的眾志成城(銘記·抗戰中的音樂)(組圖),人民網,2015年08月24日
- ↑ 孫慎,名人簡歷
- ↑ 孫慎:田漢同志對革命音樂的傑出貢獻,星辰在線網,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