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濟中
孫濟中 |
孫濟中,男,1926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懷遠縣人,農業教育家,棉花遺傳育種學家[1]。培育出華棉4號、華棉101等棉花品種;提出克服棉花遠緣雜交不親和性的技術;開展棉花抗蟲育種、體細胞胚胎髮生的理化調控抗枯、黃萎病遺傳以及抗病突變體的離體篩選等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一些進展。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注重人才培養,創建生物技術中心和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提高學校綜合實力作出了顯著成績。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農業教育家,棉花遺傳育種學家,原華中農業大學校長[2]
出生地點----安徽省懷遠縣
出生日期----1926年10月15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培育出華棉4號、華棉101等棉花品種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個人簡歷
1926年10月15日 出生於安徽省懷遠縣。
1944-1948年 在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
1948-1952年 在武漢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助教。
1952-1953年 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育種館進修。
1953-1955年 任華中農學院農學系講師。
1955-1956年 在北京俄語學院學習。
1956-1960年 在蘇聯塔什干農學院學習等。
1984-1995年 在華中農業大學任習紙校長。1985華中農學院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
1998年逝世。
生平介紹
孫濟中,1926年10月生於安徽省懷遠縣。 1944年9月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48年7月畢業。先在武漢大學農學院任助教,1953年院系調整時,到華中農學院農學系任講師。1956年10月被選派赴蘇聯塔什干農學院學習,獲得副博士學位。1960年9月回國後繼續在華中農學院致力於棉花遺傳育種研究和教學事業。"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分派到華抹旬危中農學院黃岡分院工作,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主講了多熱拳紙希門課程,並努力保證教學質量,同時開展科學研究,育成了幾個棉花品種。1980年11月他到美國德克薩斯州科技大學生物系與傑克遜博士合作進行植物細胞遺傳學研究,共同發表了《同源三倍體和同源四倍體的數量分析》。1981年底回國後,着重開展棉花抗蟲育種,育成了國內第一個常規抗蟲品種華棉101,有關研究先後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系統研究棉花遠緣雜種不孕及其克服方法,育成了具亞洲棉細胞質的雄性不育材料和多個陸地棉與野生棉種的悼才凝姜雜種,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習科研
1984年孫濟中被任命為華中農業大學校長。當時他的科研工作正處於出成果和深入發展階段,他雖極難捨棄自己喜愛的專業,但以集體事業為重,作出了雙肩挑的決擇。他把出人才、出成果、為社會主義農業服務放在首位,加強改革開放力度,狠抓學科建設,使學校工作有了長足進步,10年間上了一個新台階。孫濟中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模範地遵守職業道德,從不搞特殊化,從不自謀私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獲得了全校師生的讚譽。他的出色治校方針在全國高等農業教育領域享有較高聲譽,1997年榮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教育獎。孫濟中先後連任兩屆中國棉花學會理事長。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農業部科教委員會委員,還擔任湖北省科協副主席、湖北省棉麻學會理事長等職務。他積極促進國內外農科教的學術交流,主持召開了多次學術會議,多次到美國、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舟滲和等國家進行考察、訪問,將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有選擇地引入中國,為促進社會主義農業科教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主要論著
1 孫濟中.《通過遠緣雜交擴大棉花育種種質來源》.棉花,1978(3):1~4
2 孫濟中.《關於棉花育種的幾個問題》.中國棉花學會成立大會及學術報告會論文選編,1979,44~46
3 孫濟中等.《亞洲棉同源四倍體與陸地棉雜交及回交後代育性遺傳的研放凳刪究》.遺傳學報,1981(2):44~46
4 孫濟中等.《中棉×比克氏棉種間雜種一代的形態和細胞遺傳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85(5)
5 孫濟中.《陸地棉族系(races)-棉花育種的重要種質來源》.見:中國棉花學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4,等等。
主要貢獻
培育新種
孫濟中早在大學時期即深受他的老師馮澤芳先生的器重,被分配到武漢大學、華中農學院工作時開始顯露出他的才華。他對教學認真負責,講課有很強的條理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是學校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一。"文化大革命"中察戶充,他在湖北省新洲縣農村的黃岡分院工作,在生活十分艱苦,設備、材料、信息都十分缺乏的條件下,他帶領師生勤奮鑽研,先後育成了華棉2號、華棉4號、華棉7號等棉花品種,在鄂、豫、魯等省種植,其中華棉4號是當時湖北省各國營農場的主栽品種。他還探討同一雜交組合姊妹株雜交的遺傳效應,驗證了姊妹株(系)雜交是打破連鎖遺傳的有效方法,並將這一經驗介紹給全國棉花遺傳育種工作者應用。艱苦的歲月培養了他的素質,使他善於從農民、農村和社會中汲取營養,為他後來任職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時正確制訂治校方針奠定了基礎。20世紀70年代,孫濟中開展了棉花遠緣雜交研究,在宿根法恢複雜種育性、染色體加倍技術、應用激素提高成鈴率、花粉育性鑑定、雜種染色體行為、幼胚培養克服雜種不育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對陸地棉與比克氏棉雜種一代減數分裂染色體行為進行了研究,用花粉剝離掃描電鏡法觀察了分屬8個染色體組的16個棉種的花粉形態與結構,進一步證明棉屬的單元發生學說,提出克勞茨基棉和戴維遜氏棉不屬於同一棉種的孢粉學依據。他首次發現棉花遠緣雜種根尖染色體分裂有類似減數分裂的現象,證明了棉花葉片下表皮氣孔保衛細胞葉綠體數目與染色體倍性有高度相關性,並被人引用到甜菜、三葉草和苜蓿中。這些工作在當時均屬國內領先水平。他發表論文強調擴大種質來源對棉花育種的重要性,並通過遠緣雜交育成了高抗紅鈴蟲、纖維品質特優的新種質材料,為多個育種單位引用。他還從陸地棉品種×陸地棉半野生類型的後代中選育出一些產量和品質都好的新種質。20多年來他發表有關棉花遠緣雜交的論文20餘篇。
抗蟲育種
1981年孫濟中在美國進修期間看到美國已在棉花抗蟲育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回國後立即開展這項研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已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常規棉花抗蟲新品種華棉101,該品種1992年通過湖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已累計推廣80萬畝以上。1995年該品種被國家科委列入控制棉鈴蟲為害的應急計劃項目。在棉花抗紅鈴蟲育種中,孫濟中從抗源篩選開始摸索出一套抗性鑑定及分級方法,發現蟲籽率的鑑定比美國沿用的青鈴解剖法更準確可靠。他在研究形態抗蟲性如無蜜腺、雞腳葉、多毛、窄卷苞葉、厚鈴殼等的同時,開展了生理生化抗蟲機制的研究,證明棉酚、單寧等有機成分與抗蟲性有關。他採用多個遺傳交配設計和近等基因系研究了棉花抗紅鈴蟲的遺傳效應,弄清了抗蟲性與農藝性狀之間的關係,並將遠緣雜交後代納入抗蟲遺傳與育種研究中,促進了抗蟲育種工作的發展。
抗病研究
80年代,孫濟中帶領他的課題組從棉花組織培養入手,及時開展了棉花生物技術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獲得棉花體細胞再生植株的技術體系,包括與體細胞胚胎髮生有關的物理和化學因素,並從10多個棉花品種中獲得了再生植株;以細胞培養為基礎,結合誘變技術,離體篩選獲得了一批抗枯、黃萎病的細胞系,並從細胞系再生植株後代分離篩選出一個高抗枯萎病的株系,其枯萎病指數為0,衣分達42%。他研究抗病細胞系的抗病機制時發現抗病性與抗病材料受病菌侵染前後短時間內某些代謝產物的變化有關,而與材料本身該物質含量的高低無關。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第三個從棉花原生質體獲得了再生植株;從胚胎學及細胞學方面證明了花葯培養的愈傷組織來源於藥壁細胞而不是小孢子,愈傷染色體多表現為雙倍體。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步入一個新階段。
參考來源
- ↑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孫濟中 甘當青年教師的「後勤部長」 ,中國知網
- ↑ 閃光的事業──記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孫濟中教授 ,百度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