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曹娥
孝女曹娥 |
中文名稱;曹娥 國籍;中國(東漢)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上虞 出生日期;公元130年 逝世日期;公元143年 職業;孝女 主要成就;負父出水 |
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1]
目錄
人物介紹
曹娥(130-143),上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見其屍。
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五日後抱父屍出。"(前為原文,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把瓜拋投到江上,以保存她父親的屍體。說:父親如在這裡,瓜應該會沉下去。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歷代帝王對曹娥曾大事褒揚。宋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輝煌的曹娥正殿。大觀四年(1110年)敕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順。淳佑六年敕封純懿夫人,又敕封其父為和應侯,其母為慶善夫人。元後至元五年(19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廟祭奠,誠意伯劉基親撰誄文。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應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靈感夫人,欽賜"福被曹江"匾額。民國年間,國民黨多有軍政要人題贈楹聯匾額,其中蔣介石先生題匾"人倫之光"現懸廟宇正殿。
曹娥廟
曹娥廟
曹娥廟始建於公元151年,發展到今天,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大的發展階段。一是有近六百年歷史的江東廟。《後漢書.曹娥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為立碑。"這一階段廟宇雖也幾度興廢,但囿於"鐵面曹江"作祟,規模上沒有大的發展。二是北宋元佑間廟西遷現址。據清光緒《上虞縣誌》載:"曹娥廟在十都曹娥江西岸,舊在江東,屬上虞,後以風潮齧壞,移置今處,隸會稽。"廟宇西遷後規模有所擴大,但也僅建正殿五間。三是南宋嘉定年間,郡守汪綱擴建了曹府君祠及朱娥祠五間,另在正殿北首建雙檜亭。四是民國18年廟遭大火後,鄉紳任鳳奎募民資重建。這次修建不但進一步擴大了正殿範圍,而且還添建了飲酒亭、戲台等,奠定了現有廟宇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的基調。鑑於年久失修,加之"文革"人為破壞,廟宇瀕臨坍塌,1984年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政府撥款,在文物部門主持下,鳩工庀材,歷時三載修葺廟宇,使這處古老的建築重新煥發出青春。
五月廟會
廟會,泛指設在寺廟裡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一年一度的曹娥廟會從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始,至五月二十二止,為期七天。每年曹娥廟會各地香客雲集,盛況非凡。
五月曹娥廟會是為紀念"千古孝女"曹娥而舉行的。曹娥生於東漢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為上虞皂湖曹家堡人。娥父曹盱為一巫者,善於"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按漢代吳越地區逢端午節祭祀潮神伍子胥的習俗,這一天都要在舜江上駕船逆潮而上祭祀和迎接潮神。
這個傳統風俗,主要是為紀念吳越忠臣伍子胥和文種,傳說這兩個忠魂死後被封為潮神,伍子胥為前潮,文種為後潮,祈潮可保地方平安,漁業豐收。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江(時稱舜江)上舉行迎潮神儀式,曹盱不幸溺水而死,屍體亦被浪濤捲走。年僅14歲的曹娥痛失慈父,晝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尋找。到十七天時,她脫下外衣投入江中,對天禱祝說:若父屍尚在,讓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讓衣服浮起。言畢,衣服旋即沉沒,她即於此處投江尋父。五日後,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負父屍浮出了水面。此事迅速傳揚開去,轟動朝野。
8年以後,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有個原在皇帝身邊當郎中(侍衛)的官,派到上虞當縣令,名叫度尚,他為官清正,深察民情,對曹娥投江救父的事跡非常感動,就上報朝廷封為孝女。他為避免江水侵蝕,將原葬江東的墳墓遷移到江西南首的官道旁邊(即曹娥鎮今址),並為曹娥立碑建廟,以彰揚她的一片孝心。後來人們把流經該地的一段江名改稱為曹娥江。每逢農曆五月十五至二十二,曹娥廟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
在曹娥廟會期間,不但各地遠近香客不僅來曹娥廟燒香、祭拜和宿山(宿山,即整夜在廟內坐着念佛到天亮),同時趁趕廟會期間購買各種物資用品。因此五月廟會既是個香會,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個物資交流會。每年農曆五月十五前,就有上虞各鎮與紹興、嵊縣、餘姚等各地商販到曹娥廟走廊和沿街沿塘擺設攤位,銷售各種商品,如香燭佛珠、黃袋木魚、衣服鞋帽、百貨雜貨、煙酒南貨、乾果水果、鐵木農具、籮簟竹器、缸甏瓷器、銅器錫器等等,連醫治跌打損傷、看相拔牙等亦在廟會之列,不勝枚舉。除上述商業集市外,還有缸甏弄(三角道地)大力士表演戲石擔、丁山打石等武技,在義井弄場地有馬戲團表演馬術雜技,在相公殿和大王廟做紹劇戲文,更增添了熱烈氣氛。曹娥廟會可以說是香客、賣主、戲客、商販的大聚會,比市還要熱鬧。據史載曹娥廟會期間赴會最多一天達近萬人,通常平均每天也有四五千人。有意思的是,一到農曆五月二十二下午,香客、商販等如奉令般的一應返回,廟內及周圍會顯得一下寂靜,與日前的喧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民國廿五年,曹娥廟重建落成的廟會,連續一個月,特別熱鬧,可謂曹娥廟會之最。當時有輪船三艘,在曹娥江上持續往返於縣城百官與曹娥廟之間。更有外地龍船隊到曹娥廟前江上表演划龍船比賽。外地龍船共有六條,船身狹長,龍頭昂首在前,龍尾上翹在後,均繪彩色,隊員均穿一色的古式服裝,雙手持漿,在鼓聲指揮下,一齊劃漿前進,很有特色。
而今的曹娥廟會,除保留原有的傳統特色外,還以弘揚孝文化為主線,開展了更為豐富的一系列充滿"孝"特色的文化活動,如舉辦孝題材的攝影、書畫展,舉行頗具規模的民間文藝大會串活動等。今天的曹娥廟會已被賦予了弘揚孝文化,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上虞旅遊經濟發展的嶄新內涵,蘊含着民族文化與時代思想道德情操相映成輝的盎然生機。
傳說故事
曹娥的傳說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不知名的小漁村。村裡有個姓曹的漁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魚。這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年方一十四歲,生得美如天仙,又聰明絕頂,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江上濁浪滾滾,捲起一個個巨大的漩渦,洪水淹沒了灘涂。漁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漲了大水魚蝦多,但洪水洶湧危險大。曹娥的父親望着混濁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魚",這是一年一度的漁汛,怎麼能錯過。他理出魚網,撐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魚。曹娥望着滿天風雲,勸爹不要去。爹說抓魚日日有危險,只要小心就無事。曹娥見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個照應。爹說女兒不識水性,去了給他添麻煩,一定不讓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時時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陽過了西,還不見爹爹來吃飯。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見江水茫茫,掀起層層惡浪,卻不見爹的漁船。曹娥心裡不安了,她沿江向上遊走三里,轉身又朝下遊走六里,還沒見到爹。太陽快擱山頭了,曹娥急得拚命叫:"爹爹,爹爹餵--"喊聲招來幾個她爹的夥伴,他們個個衣衫濕淋淋,大家見了曹娥都嘆氣,說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爹爹",拔腳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幾個漁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勸她先回去,說她爹水性好,
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別人屋裡,明天一定幫她找回來。曹娥不見爹,怎麼肯回去,誰也勸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邊來回哭叫,沒有一個鄉親不為她難受。
第二天村里人給她送來吃的,她不吃。人們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見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淚哭幹了。村里人又是勸,又是哄,想勸她回家。曹娥說,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裡流出來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見一個大浪托起一個黑團,好像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一陳驚喜,果然爹爹水性好,還在水裡游。她要救爹爹,幫他游上來,一聲呼喊,縱身向江水撲去。
"曹娥跳進江水裡了--"人們呼天搶地,紛紛奔去搶救。但見江水滔滔,哪裡還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為啥偏要遭這種噩運?"人們熱淚滿眶,圍着江堤怨皇天。
親不親,家鄉情,村里人不忍心讓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頭沿江尋找他們的遺體。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江水清澈明亮,人們卻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遊動。人們滿懷希望趕過去,果見一男一女,背貼着背,女的反剪雙手緊負着男的,原來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後來這個曹娥負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賀盤村。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直到現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騰咆哮,一到曹娥廟前面,立即變得無聲無息,仿佛愧對孝女,悄悄遁去,過了曹娥廟門口,才敢再發出響聲,真叫人嘆為奇蹟。
曹娥碑的故事
關於曹娥碑的撰寫,還有一段有趣的事情。本來縣令度尚是邀請著名文士魏朗來寫碑文的。魏朗寫成之後沒有拿出來,故意要賣弄一下。他說這碑文如何如何難作,想待他拿出來那一刻震驚大家。卻不知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邯鄲淳在場,邯鄲淳聽說魏朗說困難,於是文不加點拿起筆來就寫了碑文。魏朗看完後自嘆不如,只好把他原來寫的文稿撕了。這段史料見於《會稽典錄》。
提到曹娥碑,就不得不提到楊修與曹操,當年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里路以後,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這個用來搗舂辛辣味的調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納那些辛辣調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組合在一起就是漢字"辭","辭""辭"是異體字,因此是"辭"字。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讚美。"曹操驚嘆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據《上虞縣誌校續·度尚傳》記載,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廟。歷代封建帝王對曹娥曾大事宣揚,加封賜匾。宋大觀四年(1110)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順;淳佑六年(1246)復加純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誠意伯劉基撰誄文。清嘉慶十三年(1808)敕封福應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靈感夫人,賜"福被曹江"匾額。民國年間,蔣介石、林森、熊希齡、于右任等軍政要員均有匾額、對聯題贈,蔣的題詞是:"人倫之光"。最盛時,有匾額170塊,楹聯57副。
曹娥廟的傳說
孝女曹娥 |
早先,曹娥廟很小,廟裡只有一個曹娥娘娘的神位。
一日,有人躲到曹娥娘娘的神位下,聽到外面追趕的腳步聲,嚇得連聲祝告:"娘娘菩薩救救,保佑我躲過難關,日後出山之日,一定重建廟宇。"
這人說完,聽得外面人聲遠去,心裡安定下來,朦朧進入夢鄉,夢見曹娥娘娘說:"脫去我的內衣,去某當鋪當二百兩銀子,日後上京,萬事大吉……"
一夢醒來,天已五更,這人不敢多留,就照娘娘夢中吩咐,脫了她的內衣,走了。
這個小伙子,名叫沈宏奎,本地人,從小父母雙亡,討飯過日子。這天撩人家曬着的衣裳,想換碗飯吃,被人發現追趕。當日他到那爿當鋪當內衣,朝奉一陳驚訝,原來他也得一夢,竟與眼前的事實一樣,便問要當多少銀子,沈宏奎說"二百兩",朝奉並無二話,依言照付。
沈宏奎到了京里,正逢皇上限期捉拿十八大盜。已捉到十七個,還缺一個。捕快正愁交不了差,一見沈宏奎這個衣衫襤褸的外地人,也就不管是非,抓去抵了數。
第二天,一道聖旨:午門問斬。沈宏奎被剝去上衣,綁到午朝門外,口口聲聲念叨:"娘娘呀娘娘,是你叫我上京,今朝我受冤枉,怎麼不來救我?"
當時,看熱鬧的人很多,其中一個看台上掛着竹簾,簾內坐着御妹娘娘。聽見有人叫娘娘,撩起帘子一看,不覺笑出聲來,原來犯人個個赤脯,而沈宏奎臉孔金黃,身子雪白,恰好與她相反,她是臉孔雪白,身子金黃,算命先生說她是"玉蓋金瓶",照這麼說,這犯人是"金蓋玉瓶"了。
監斬官聽得沈宏奎口叫娘娘救救,而御妹娘娘竟掀起帘子來看他,猜其中必有緣故,何況他是最後抓來充數的,忙叫留下沈宏奎,把此情上奏皇上。恰好太后也得到消息,就以"一笑定姻緣",把沈宏奎招了駙馬。
沈宏奎招了附馬,想起曹娥廟裡的心愿未還,心裡着急。有個老臣給想了個辦法。這日一早,御妹哭奏皇上,說駙馬欺侮她。皇上見御妹頭髮散亂,衣裳被撕破,龍心大怒,下旨立斬駙馬。眾大臣說:"夫妻床上相罵是家常小事,再說斬了駙馬,以後娘娘……"皇上聞言,改判充軍。充軍充到哪裡?又有大臣說:"充他到東關曹娥,去凍煞、關煞、饞(讀曹)煞、餓煞!"
皇上順水推舟,沈宏奎就帶足金銀,到了曹娥,大興土木,擴建娘娘廟。
一年半載後,御妹想念駙馬,坐了龍舟來曹娥看望。沈宏奎正在釣魚,聽說御妹娘娘龍舟到岸,高興得丟下釣竿,趕到埠頭,一腳跳上龍舟。船上衛士見是個平頭百姓,大喝一聲,一刀將他殺死了。等御妹娘娘走出來,已經來不及了。
沈宏奎死後,曹娥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娘娘廟的偏殿旁為他蓋了個"沈家台門",至今還在。
曹娥廟吸幣趣事
有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曹娥廟正殿中央矗立着四根紅木大柱,取硬幣往柱身上貼,有的硬幣會被吸住,歷久不掉,有的則用盡全力也貼不住。
相傳民國廟宇重修之時,工匠們為尋取這四根主柱頗費周折,最後還是曹娥託夢給工匠才去南洋採到。由於路途遙遠,材料抵滬時離上樑之日已很近,船主怕誤工期,非常擔心。不料從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晝夜便到達廟前江邊,船主大驚,認為非孝女神力莫為,不但運輸之費分文不取,還特地趕製了一隻船的模型懸在暖閣之上,以示紀念和敬慕。
所以,民間傳說,幣被吸住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下次可不用來廟祭拜曹娥,幣沒有被吸住的人不孝順,必須經常到廟以添孝心。
沿革記事
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令度尚,為孝女曹娥造墓建廟,並立石碑,由弟子邯鄲淳撰寫碑文。
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中郎蔡邕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八字於碑陰,隱語"絕妙好辭"四字,為中華第一字謎。
東晉昇平二年(公元358年)右軍王羲之以小楷書孝女曹娥碑於廟,並由新安吳茂先鐫刻成碑。
曹娥江;古名舜江,自東漢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跡流傳後,魏晉以來,上自東山,東小江,經龍山至百官,更名曹娥江。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上虞朱回之女朱娥,十歲為護衛祖母而被殺死,祖母賴以得脫。宋神宗時,會稽令董楷立像廟中。
北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建正殿五間。侍郎蔡卞重書曹娥碑(今存廟中)。
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敕封靈孝夫人。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加封昭順夫人。郡守汪綱擴建後殿五間,供曹娥父母與朱娥配享。並於孝女墓前建"雙檜亭",張即之題寫亭匾。
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加封純懿夫人,並封神父為和應侯,神母為慶善夫人。
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敕封慧感夫人,尹宮誠重修殿宇。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誠意伯劉基(劉伯溫)奉敕祭奠。有青田誄辭書額存廟。
明洪武間,山陰諸娥,父士吉以誣罪論死,二子吁父冤亦擬大辟,娥年八歲,詣金陵捩釘板叩閽,三冤並雪,娥歸里傷重道卒。明萬曆間巡撫劉公立像配於廟。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重修殿宇。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太監賴恩集唐剌史李邕(李北海)文字,湊成曹娥碑,為大碑於殿壁。
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郡守南大吉修廟廊之。
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沈東江募建高間。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總漕尚書沈文奎,重建殿宇,加高大焉。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刑部郎中沈志禮重修殿宇(沈文奎第三子)。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右軍後裔,中書舍人王作霖,臨摹王羲之曹
娥碑字帖鐫石廟壁。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二月,曹娥廟壞於颶風,郡守俞卿捐俸創修,九月完成。復建"沈公祠"於廟右,以褒沈文奎建廟之功。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郡守顧濟美、建華表石牌坊於墓道前。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後殿火毀,次年重建。
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廟前建照牆和左右兩座石轅門。
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雙檜亭(祭廳)前建"過廊"三間。
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敕封福應夫人,於廟前建"御碑亭"恭勒徽號。又浙江巡撫阮元,屬金匱(今無錫)錢泳,以隸體書曹娥碑一通,由山陰縣知事徐元梅捐貲上石,由會稽陳鴻熙從杭州運石到上虞立於廟中。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仲夏,廟前石壙上,左右兩邊各建一個"觀潮台"。系蘭溪蔡步階之室徐氏所造。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加封靈感夫人。有慈禧太后懿旨賜"福被曹江"匾額一塊。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月,委員長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來曹娥廟瞻拜孝女。同年七月曹娥廟全毀於大火。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當地鄉紳任鳳奎,募資重建曹娥廟,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竣工。
公元1984年浙江省,上虞縣人民政府撥款三十三萬仟元,與上虞縣民間集資委員會募資八萬多元,重修曹娥廟。於1987年基本修復,並闢為旅遊點向公眾開放。
公元1989年曹娥廟被定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1986年上虞縣文物管理所,把原來梁湖"天香樓藏帖"的書法古碑共一百二十塊,集中陳列在曹娥廟。
公元1993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資重建正殿暖閣,重刻曹娥座像,重鑄銅香爐,並恢復蔣中正書"人倫之光"匾。
公元1995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資重建"御碑亭",系由浙江港豐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捐獻。
公元1999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資恢復雙親殿(後殿)重建雙親座像和暖閣。
藝術薈萃
曹娥廟有近兩千年的文化積澱,藝術品位相當高。如雕刻、壁畫、楹聯和書法"四絕"飲譽海內外。
曹娥廟的雕刻以質地分,有木雕、石雕、磚雕,以技法分,有圓雕、透雕、浮雕,雕刻技藝精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曹娥廟的壁畫以置之連環畫的形式敘述了曹娥生前及死後傳說的全過程,線條圓潤流暢,構圖簡括,極具表現力,對研究民國繪畫史極具價值。
曹娥廟的楹聯數量之多,為其它廟宇所罕見。並且,楹聯作者層次頗高,于右任、居正、劉春霖、熊希齡、王震、李生翁、馬一浮、鄧散木等都屬民國文壇盛名人物。從這個意義而言,稱曹娥廟楹聯近集民國文壇大成不算為過。
曹娥廟的第四絕是蔡卞書的宋碑,碑書為行楷體,筆法靈動,神采飛揚,被譽為宋代行楷的典範。此碑歷經千年,堪稱鎮廟之寶,歷代書壇名流視作瑰寶。
3村鎮-曹娥
來歷
很久以前,曹娥也是沿海的一塊沖積平原。據說最早只有在當地鳳山北麓的一個小村莊,名叫陳村。稍後才有鳳凰山東麓的又一個小村落,名叫棗樹灣。東漢年間,出了個孝女曹娥,是上虞縣皂湖曹家堡人。據載,其父曹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乘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當時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沿江號哭十七日,最終赴水而死。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並為她立碑建廟。後人為紀念這位孝女,改流經上虞的那段舜江為曹娥江,而此地也就稱為曹娥了。
風俗
除一般的傳統節日外,一年中有三大節日:一是正月十五鬧元宵演"燈頭戲",從十三上燈至十八落,在曹娥廟裡演戲五天五夜。二是三月廿八東嶽大帝迎神會,從廿六至廿八要迎會三天。三是五月廿二曹娥娘娘廟會,從十五起至廿二落,廟會七天。值此三大節日,每家都有許多親着眷朋友到曹娥來看戲、看會、燒香、購物。曹娥地方不大,影響不小。
1、正月十五鬧元宵演"燈頭戲"。從正月十三上燈至正月十八,在曹娥廟裡要演五天五夜燈頭戲。邀請紹興有名的紹班來演戲。凡曹娥附近各地民眾都會涌至曹娥看戲,熱鬧非凡。
2、三月二十八東嶽大帝迎神會。從農曆三月二十六至二十八迎會三天,要迎遍曹娥全鄉。三月二十六上午到曹娥廟內東嶽殿抬菩薩,下午開始在本街繞游迎會。三月二十七從曹娥本街迎到鄉下里睦橋、嚴村、方村、新庵前回本街。二十八日從曹娥本街沿河迎到龍王堂、白米堰、屠家埠,再從雙板橋、後金、中墅、里睦橋返回曹娥本街,最後並各把菩薩送回曹娥廟內東嶽殿。東嶽大帝迎神會上其中的六乘大敲(吹打樂器),其旋律熱烈雄壯,氣勢磅礴,震撼大地,令人嘆為觀止。
3、五月二十二曹娥娘娘廟會。廟會自農曆五月十五始,至二十二止。曹娥廟會可以說是香客、賣主、戲客、商販的大聚,比集市還要熱鬧。。
民情
有關曹娥民性,有人將其歸納為"勤勞能吃苦,勇敢有闖勁,喉響要面子,豪爽重義氣"四句話。這與曹娥歷來都靠壩頭運輸吃飯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舊時沿江一帶鄉民,約有大半數人都靠壩頭生活,形成了豪爽、坦誠的性情。
舊時的曹娥大戶,一般都是經商發家,也有從上海、杭州等外地經商發達的,擁有土地都有在百畝以下不等,其中有一部分鄉紳,能體察民情,思想比較開明,因此曹娥地方的公益事業,比較有所建樹,如崍平價米,施捨米,在風山公所施捨材,助建上下義渡,修建太平橋,鋪設各條老街的石板路,修建路亭,施茶,施棉衣,助建文化古績等為家鄉做了好事。曹娥優良的民風傳統已延綿至今。
史籍記載
後漢書.列女傳
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參考資料
- ↑ 孝女曹娥碑原文和譯文 , 360文庫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