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宣之治時期文化政策
孝宣之治 |
孝宣之治時期文化政策孝宣之治,又稱為孝宣中興 ,是前漢宣帝劉詢開創的盛世,漢宣帝承六世之基業,勵精圖治,開創了國力強盛、四夷賓服、經濟繁榮、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謂之為「孝宣之治」 ,西漢進入極盛期。孝宣之治也被認為是漢朝最巔峰的時期,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孝宣之治對文化的改革政策。[1]
一、整理經典
宣帝繼昭帝召開鹽鐵會議之後,又在甘露三年(前51),在石渠閣召開了盛大的儒家經學會議,講論「五經」同異問題。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經書就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具有法典的性質。但是,學術界,思想界對儒家經書的理解存在分歧,所以召開這次大討論。蕭望之等大臣參加評論,漢宣帝親臨會場,隨時對爭論問題作出裁決。經過這次討論之後,原屬民間的學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和穀梁《春秋》也進入官學。這種現象只有在寬鬆的政治條件下才有可能,而且為加強思想的進一步統一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孝宣之治頒行《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楊敞在漢昭帝時期,曾官至宰相。楊敞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給楊家生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楊惲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把自己珍藏着的並且深愛着的《史記》,拿出來給他閱讀。楊惲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楊惲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科技:
漢宣帝時耿壽昌長期觀測日、月運動,由此發現了日、月運動按赤道度數計算的不均勻性。
大約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逐步形成出一種多綜多踐的腳踏織機。「綜」是控制經線的機件,可使織機上的經線一開一合,上下運動,以便穿校;「暖」是踏具。漢宣帝時(公元前73一前48年),織機的綜、數各達120個,東漢時則降為各50或60個。漢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即為漢式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
1976年,在甘肅居延漢代烽燧要塞中發現兩片麻紙,年代分別是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和漢哀帝建平(公元前6年~公元前3年)以前的遺物,其成分有麻筋、線頭和破布塊。1978年,陝西扶風出土西漢窖藏的三片麻紙,也是漢宣帝時的實物,並且有一定的光澤和抗折性。
人口:
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役賦稅刑法日漸加重,使得自漢武帝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時期損耗的國力得以基本恢復,期間人口恢復增長。根據記載:漢高祖元年(前202年) 15,000,000人到18,000,000之間;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 32,000,000人;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 40,000,000人;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 12,366,470戶,57,671,401人(一說: 12,233,062戶59,594,978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