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沐浴
孩童沐浴(英语:The Child's Bath,又称The Bath)为美国画家玛丽·卡萨特于1893年创作的油画,原 作 尺 寸 : 100.3 x 66 cm。画作主题和使用的俯视视角均受到日式木刻版画的启发,亦具有与艾德加·窦加相似的画风。[1][2]卡萨特以画作带出母亲的尊严。画作在1910年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购买后成为博物馆中最受欢迎作品之一。[3]
这一幅描绘母亲细心温柔地为她的女儿洗澡,那安详的家常景致给人一种无限温馨的感觉。
卡萨特将孩子与母亲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长,让其在画面上伸展开来。并运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花纹墙纸的赭色与地面地毯图案的红棕色,通过母亲的条纹服装衔接起来,使色调在表现情绪中融为一体。
卡萨特运用这种形式、色彩的目的,是刻画母女之爱,特别是著力于刻画女孩的可爱、母亲亲昵的动作,从而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烘托。[4]
目录
作品描述
1891年,玛丽·卡萨特开始创作这幅油画。画中有两个主体—母亲和幼儿。这幅风俗画是基于儿童日常沐浴这个“特殊而又不特别”的场景。[5]母亲用左手牢固地保护著孩子,另一只手小心地洗净孩子的右脚。孩子那小而胖的左臂放在母亲的大腿以支撑著自己的身体,另一只手则牢牢放在自己的大腿旁。母亲的右手用力但轻轻地放下孩子在水盆的脚,以模仿孩子在她的大腿的压力。[6]
为了表示画作的深度,卡萨特画上主体的脸以缩小空间。笔触是分层且粗糙的,从而形成勾勒图形轮廓的粗线条,并使其从图案的背景脱颖而出。笔触的粗糙程度可以看出画家的笔迹,其明显程度更能远距离观看。
卡萨特喜欢采用平凡的构图、简单的色彩,使作品流露出平实亲切的生活情调。她虽然一生未婚,但是母性的温柔却在画面中表露无遗。
艺术鉴赏
玛丽·卡萨特是美国著名画家与版画家,但她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法国渡过,受到印象派的影响,成为印象派画家。
她善于描绘女人,特别是反映母子关系的作品。在卡萨特众多以妇女和儿童为主题的油画、粉彩和版画中,《孩童沐浴》(The Child’s Bath)最引人注目,是这一系列的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它呈现了家庭关系中的亲密和温情,加上精湛的技法——画布上大胆的用色和线条,使这幅广受欢迎的画作自1910年以来一直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重要收藏。[7]
作品色彩的分布被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花纹糊墙纸的赭色和下面几何图案地毯的红棕色。中间被母亲的衣服色带断开。裸着白白的身子的小女孩居于这些斑斓色块的中间并与带条子的衣服相交叉。握着女孩的右脚的母亲与女孩居于斑杂色彩的显著地位,而母亲那只在焦距上显得过大的左手又被小女孩裸露的腹部色彩所减弱,从而使这种透视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觉。
右下角的水壶起着对全画的透视,焦点的提示作用它又弥补了这一角落的色彩分量。这种水壶在德加描绘浴女的画面上也常被采用,用以填补地平面的空间。[8]
影响
卡萨特受到了窦加等不少印象派画家的影响。第一幅到达美国的印象派画作是卡萨特所购买,一幅窦加在1875年以粉彩作媒介完成的画作。卡萨特于1877年开始与印象派画家一同进行展览,在那里她遇到克洛德·莫内和贝丝·莫莉索等其他画家并结交为友。在展出《孩童沐浴》前的1890年,她被巴黎美术学院的日式木刻版画所著迷。卡萨特喜欢日式设计的简洁易明以及对色块的巧妙运用。这幅画的灵感来自日本版画和窦加的画作。“相比精确的角度,日本画家对装饰的影响更感兴趣。”[9]
参考文献
- ↑ Painting profile
- ↑ Art Access
- ↑ Lisa Stein. "The Art Institute has compiled its 'greatest hits.' We asked art experts to expand that list of 11 to include other treasures." 芝加哥论坛报. 18 April 2003.
- ↑ 孩童清洗 La Toilette (The Child ’s Bath),ss.net.
- ↑ Janes, Karen Hosack. Great Paintings. New York: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2011, ISBN 978-0-7566-8675-8,p 179.
- ↑ Cassatt's The Child's Bath. Smarthistory at Khan Academy. [March 13, 2013].
- ↑ 一幕幕母子温情,都在玛丽·卡萨特的《给孩子沐浴》画作中,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2020-05-10
- ↑ 洗澡 (玛丽·卡萨特油画作品),百度百科
- ↑ Janes, Karen Hosack. Great Paintings. New York: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2011, pg.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