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鄉市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寧鄉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取「安寧之鄉」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鄉曾歸屬益陽、湘潭兩地區,1983年劃歸長沙市轄,2017年4月撤縣建市。

寧鄉地處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地理上界於東經111°53′-112°46′,北緯27°55′-28°29′,東鄰望城,南接湘潭、湘鄉,西與漣源、安化交界,北與益陽、桃江毗連,面積2906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21個鎮、4個鄉,人口140萬,是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長沙大河西先導區重要組團。寧鄉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寒冷期短,炎熱期長。

寧鄉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牲豬之鄉」、「茶葉之鄉」,先後被列為全國優質米、瘦肉型豬、水產品生產基地,牲豬和糧食產量分列全國第五位和第九位。市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40多種,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煤、鐵、錳、鈾、金鋼石、海泡石、花崗岩等20多種。

寧鄉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方向,糧食產量保持全省第一,連續七年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煙葉產量達到30萬擔,規模位居全省第二,是全國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試點縣;生豬調出量全國第一,產業鏈條日臻完善,寧鄉花豬獲評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特色水果、富硒茶葉、綠色蔬菜等產業基地加快發展。[1]

目錄

建制沿革

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土安寧」之意置寧鄉縣。

寧鄉地區漢為益陽縣地。三國時置新陽縣。晉改為新康縣。隋併入益陽縣。境域古為荊楚地。秦屬長沙郡。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寧鄉縣。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建縣,隸潭州長沙郡。元隸湖廣行中書省湖南道宣慰司天臨路。明隸湖廣布政使司長沙府。清隸湖南省長沙府。

寧鄉縣東臨望城,西接安化等縣。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黔中郡,秦隸屬長沙郡,三國時期為吳新陽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新康,隋開皇九年(589年)併入益陽,唐武德四年(621年)復析益陽置新康。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析益陽、長沙、湘鄉部分地始置寧鄉縣,縣治設今橫市鎮,後改設今玉潭鎮。千餘年來,境地析劃,幾經變化,縣域卻沿襲未變。從宋代起寧鄉縣就隸屬潭州,明清屬長沙府。

民國時,寧鄉隸湖南省第5行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鄉曾歸屬益陽、湘潭兩地區,1983年劃歸長沙市轄。現隸屬長沙市。

2017年4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以原寧鄉縣的行政區域為寧鄉市的行政區域,寧鄉市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

行政區劃

2000年,寧鄉縣轄玉潭鎮道林鎮花明樓鎮東湖塘鎮夏鐸鋪鎮雙江口鎮煤炭壩鎮壩塘鎮偕樂橋鎮灰湯鎮雙鳧鋪鎮老糧倉鎮流沙河鎮巷子口鎮龍田鎮黃材鎮橫市鎮、大屯營鄉、全民鄉、朱良橋鄉、菁華鋪鄉、回龍鋪鄉、南田坪鄉、資福鄉、楓木橋鄉、大成橋鄉、喻家坳鄉、青山橋鄉、溈山鄉、祖塔鄉、沙田鄉、崔坪鄉、白馬橋鄉、歷經鋪鄉、城郊鄉17鎮18鄉。

2005年,祖塔鄉與溈山鄉合併設立溈山鄉,鄉人民政府駐密印寺;崔坪鄉與黃材鎮合併設立黃材鎮。調整後,寧鄉縣轄18個鎮、15個鄉:玉潭鎮、道林鎮、花明樓鎮、東湖塘鎮、夏鐸鋪鎮、雙江口鎮、煤炭壩鎮、壩塘鎮、偕樂橋鎮、灰湯鎮、雙鳧鋪鎮、老糧倉鎮、流沙河鎮、巷子口鎮、龍田鎮、黃材鎮、橫市鎮、回龍鋪鎮、大屯營鄉、全民鄉、朱良橋鄉、菁華鋪鄉、南田坪鄉、資福鄉、楓木橋鄉、大成橋鄉、喻家坳鄉、青山橋鄉、溈山鄉、沙田鄉、白馬橋鄉、歷經鋪鄉、城郊鄉。

2007年,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0號)批覆同意:將寧鄉市全民鄉更名為金洲鄉。3月8日,湖南省民政廳《關於寧鄉市大成橋鄉撤鄉設鎮的批覆》: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大成橋鄉設立大成橋鎮。同年,撤銷青山橋鄉,設立青山橋鎮。

2009年,金洲鄉撤鄉設鎮。調整後,寧鄉縣轄21個鎮、12個鄉:玉潭鎮、道林鎮、花明樓鎮、東湖塘鎮、夏鐸鋪鎮、雙江口鎮、煤炭壩鎮、壩塘鎮、偕樂橋鎮、灰湯鎮、雙鳧鋪鎮、老糧倉鎮、流沙河鎮、巷子口鎮、龍田鎮、橫市鎮、回龍鋪鎮、黃材鎮、大成橋鎮、青山橋鎮、金洲鎮、大屯營鄉、朱良橋鄉、菁華鋪鄉、南田坪鄉、資福鄉、楓木橋鄉、喻家坳鄉、沙田鄉、白馬橋鄉、歷經鋪鄉、城郊鄉、溈山鄉。

2013年,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4號)批覆同意:撤銷大屯營鄉,設立大屯營鎮。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8號)批覆同意:撤銷玉潭鎮、城郊鄉、白馬橋鄉、歷經鋪鄉,分別設立玉潭、城郊、白馬橋、歷經鋪4個街道。

2014年,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號)批覆同意撤銷資福鄉,設立資福鎮,全縣轄4個街道、22個鎮、7個鄉:玉潭街道、城郊街道、白馬橋街道、歷經鋪街道、道林鎮、花明樓鎮、東湖塘鎮、夏鐸鋪鎮、雙江口鎮、煤炭壩鎮、壩塘鎮、偕樂橋鎮、灰湯鎮、雙鳧鋪鎮、老糧倉鎮、流沙河鎮、巷子口鎮、龍田鎮、橫市鎮、回龍鋪鎮、黃材鎮、大成橋鎮、青山橋鎮、金洲鎮、大屯營鎮、資福鎮、朱良橋鄉、菁華鋪鄉、南田坪鄉、楓木橋鄉、喻家坳鄉、沙田鄉、溈山鄉。

2015年11月19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40號)批覆同意:楓木橋鄉、偕樂橋鎮和灰湯鎮成建制合併設立灰湯鎮;將壩塘鎮和南田坪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壩塘鎮;將雙江口鎮和朱良橋鄉成建制合併設立雙江口鎮。調整後,全縣轄4個街道、21個鎮、4個鄉:玉潭街道、城郊街道、白馬橋街道、歷經鋪街道、道林鎮、花明樓鎮、東湖塘鎮、夏鐸鋪鎮、雙江口鎮、煤炭壩鎮、壩塘鎮、灰湯鎮、雙鳧鋪鎮、老糧倉鎮、流沙河鎮、巷子口鎮、龍田鎮、橫市鎮、回龍鋪鎮、黃材鎮、大成橋鎮、青山橋鎮、金洲鎮、大屯營鎮、資福鎮、菁華鋪鄉、喻家坳鄉、沙田鄉、溈山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鄉地處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地理上界於東經111°53′-112°46′,北緯27°55′-28°29′,東鄰望城,南接湘潭、湘鄉,西與漣源、安化交界,北與益陽、桃江毗連。東西最大跨度88公里,南北縱長69公里,面積290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寧鄉市是雪峰山余脈向東北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境內地貌有山地、丘崗、平原。地表輪廓大體是北、西、南緣山地環繞,東南丘陵起伏,北部崗地平緩,東北低平開闊,整個地勢由西向東呈階梯狀逐級傾斜。

氣候環境

寧鄉市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寒冷期短,炎熱期長。

全市年日平均氣溫16.8℃,一月日平均4.5℃,七月日平均28.9℃。年平均無霜期274天,年平均日照1737.6小時,境內雨水充足,年均降水量1358.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1%。

自然資源

寧鄉境內多為丘陵地帶,山地、平原、江河相映成趣,氣候怡人,植被豐富。寧鄉自然資源豐富,有着巨大的開發潛力。

生物資源

寧鄉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牲豬之鄉」、「茶葉之鄉」,先後被列為全國優質米、瘦肉型豬、水產品生產基地,牲豬和糧食產量分列全國第五位和第九位。

礦藏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40多種,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煤、鐵、錳、鈾、金鋼石、海泡石、花崗岩等20多種。

水資源

寧鄉市水資源非常豐富。境內有溈水、烏江、楚江、靳江四條主要河流,其中溈水、靳江為湘江一級支流,楚江、烏江是溈水一級支流,黃材水庫為全國三大土壩水利工程之一。

溈水:溈水河,又名「溈水」,古名「玉潭江」,發源於湖南省寧鄉市的溈山,自西向東流入望城縣境內,於望城縣的新康鄉與高塘嶺鎮交界處流入湘江,全長144公里,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被譽為寧鄉市的母親河。

黃材水庫:黃材水庫位於湘水一級支流溈水上游黃材鎮以西3.5公里的鐵山里,下距寧鄉市城52.5公里。集雨面積24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436.4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83億立米,水庫總庫容1.53億立米,正常水位166米,相應庫容1.26億立米,有效庫容1.24億立米,庫容係數0.68,為多年調節水庫。水庫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防洪、養殖等綜合效益。工程於1958年9月動工,1965年樞紐工程基本竣工,開始發揮部分效益,1968年灌區配套完成,1969年8月9日出現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洪峰流量2100秒立米,相應最大下泄流量720秒立米,削減洪峰65.7%,調洪最高水位167.54米,超過正常水位1.54米。由於水庫調節性能好,從1965年投入正常運用到1992年的27年間,水庫達到或接近正常水位的只有5年。[3]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15年末全市總戶數45.83萬戶,戶籍總人口140.63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5.5:100。年末常住總人口123.55萬人,比上年增長1.4%。人口出生率13.39‰,死亡率5.51‰,自然增長率為7.88‰。城鎮化率53.0%,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歷年數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寧鄉市常住總人口1247218人,其中,玉潭鎮56046人,道林鎮54500人,花明樓鎮45634人,東湖塘鎮44665人,夏鐸鋪鎮35123人,雙江口鎮50157人,煤炭壩鎮50567人,壩塘鎮39687人,偕樂橋鎮30370人,灰湯鎮20559人,雙鳧鋪鎮36374人,老糧倉鎮58259人,流沙河鎮64226人,巷子口鎮36816人,龍田鎮21805人,黃材鎮55412人,橫市鎮47491人,大屯營鄉39819人,全民鄉27223人,朱良橋鄉31786人,菁華鋪鄉30815人,回龍鋪鄉36249人,南田坪鄉24827人,資福鄉34372人,楓木橋鄉36517人,大成橋鄉31355人,喻家坳鄉35670人,青山橋鄉48404人,溈山鄉9945人,祖塔鄉4587人,沙田鄉28738人,崔坪鄉5698人,白馬橋鄉20458人,歷經鋪鄉27952人,城郊鄉2511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寧鄉市常住總人口1166138人,其中,玉潭鎮94773人,道林鎮44317人,花明樓鎮38618人,東湖塘鎮38190人,夏鐸鋪鎮35242人,雙江口鎮39004人,煤炭壩鎮42285人,壩塘鎮38052人,偕樂橋鎮27274人,灰湯鎮19717人,雙鳧鋪鎮32988人,老糧倉鎮42387人,流沙河鎮48972人,巷子口鎮33563人,龍田鎮17789人,橫市鎮41388人,回龍鋪鎮34640人,黃材鎮47717人,大成橋鎮26835人,青山橋鎮34627人,金洲鎮30842人,大屯營鄉34966人,朱良橋鄉26240人,菁華鋪鄉29164人,南田坪鄉21033人,資福鄉30574人,楓木橋鄉30243人,喻家坳鄉33975人,沙田鄉22838人,白馬橋鄉34579人,歷經鋪鄉29433人,城郊鄉51459人,溈山鄉12414人。

民族

寧鄉市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仫佬族、羌族、怒族、黎族等24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98%。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2.1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9.72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75.55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6.90億元,增長13.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81680元。第十五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前移11位,躍居全國百強第39位,中部第3位。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9:68.2:20.9調整為10.9:67.4:21.7,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1.2%。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75.7%、20.7%,分別拉動GDP增長0.4、9.2、2.5個百分點。

寧鄉GDP總量、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11.8%、16.4%、13.2%、6.4%。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231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390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650人,其中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990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100%;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6%;培訓失業人員12473人,其中開辦創業班12期,培訓人數348人。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82.16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16億元,增長8.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74億元,增長15.4%。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7.88億元,增長18.3%。

第一產業

2015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8.40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農業產值94.29億元,增長9.9%;林業產值5.32億元,增長5.5%;牧業產值60.37億元,下降2.5%;漁業產值5.80億元,增長5.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62億元,增長9.9%。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99.12萬畝,比上年增長0.3%,其中稻穀播種面積182.97萬畝,增長0.5%,優質稻種植面積所占比重為80.1%;蔬菜種植面積69.90萬畝,增長1.0%;煙葉種植面積6.49萬畝,下降25.0%。

主要農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全年糧食總產量88.76萬噸,比上年增長3.7%;煙葉0.95萬噸,下降25.0%;蔬菜166.52萬噸,增長3.3%;出欄肉豬212.70萬頭,出籠家禽3857.20萬羽,分別下降4.4%、1.3%。

全市年末農機總動力17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3%。共有聯合收割機5400台,大中型拖拉機2142台,插秧機607台,分別比上年增加616台、300台、100台。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4%,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農村基礎條件不斷夯實,全年累計清淤山塘607口,溝渠疏浚259.07公里,改造河壩70座。改造建設農村公路283.66公里、危橋26座,建成戶用沼氣池306口,農村改水改廁2540座。

第二產業

201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13.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2.7%;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490.52億元,增長15.0%,高於全市5.8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達到2015.38億元,增長15.1%。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421.60億元,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85.9%。港澳台投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增速較快,分別增長29.3%和16.8%。

全市園區(兩區五園)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469.89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的72.9%,增長19.6%;實現增加值360.74億元,增長19.4%。先進裝備製造、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共實現產值1461.67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比重72.5%,增長15.6%。

全市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36.58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利潤總額205.42億元,增長23.5%;利稅總額301.37億元,增長15.8%。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62.50億元,比上年增長6.0%。22家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4.23億元,增長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91.41萬平方米,下降4.9%;竣工面積260.39萬平方米,增長25.7%。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45億元,比上年增長16.2%。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5.33億元,增長17.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1.12億元,增長14.0%。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實現31.34億元,增長26.2%;零售業實現175.70億元,增長14.5%;住宿業實現2.27億元,增長16.7%;餐飲業實現27.14億元,增長16.6%。按規模統計,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80.56億元,增長14.2%;限額以下單位商品零售額155.89億元,增長17.3%。

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類增長38.0%,汽車類增長29.0%,日用品類增長24.2%,煙酒類增長23.5%,石油及製品類增長23.0%,飲料類增長21.9%。

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642.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9%;實現旅遊收入200.64億元,增長33.4%。[4]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5年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181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值1194.27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實現增加值288.05億元,增長21.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7%,同比提高5.1個百分點。全年申請專利1380件,增長20.9%;其中發明專利371件,增長20.1%;授權專利955件,其中發明專利146件。成功申報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項目167項,轉化科技成果120項。目前全市已有國家高級技術產業化基地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家、院士後工作站4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9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7家。

教育事業

2015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學321所,中職學校6所,特教學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149676人,其中高中學生31194人(含中職學生5135人),初中學生 41001人,小學學生77339人,特教學生142人。全市中小學教職工9260人,其中專任教師8621人。全市共有幼兒園221所,在園幼兒39405人,教職工2073人,其中專任教師99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 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小學升學率100%。高考一本上線1082人,上線率13.8%;二本上線3487人,上線率44.5%,上線人數、上線率、錄取人數、錄取率居全省農村縣市前列。中考合格率92.6%,比去年提高0.2百分點。

文化事業

2015年全市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公共圖書館1座,藏書量15萬冊。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98%,有線電視用戶17萬戶。全市共有150支群眾文藝團隊,全年組織公益演出200場,公益電影放映4626場,捐贈圖書1.6萬冊。共查處違法違規經營文化場所109家,收繳非法出版物8221冊。

醫療事業

2015年全市擁有醫院、衛生院52個,其中縣直醫衛單位8個,鄉鎮衛生院33個,民營醫院11個。全市醫療機構床位總數6183張,其中縣直醫療單位2913張,鄉鎮衛生院2145張。在編在崗衛生工作人員367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2811人(含臨聘人員),註冊護士2545人(含臨聘人員)。全年孕產婦住院分娩率100%,死亡率17.34/10萬,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8‰。

體育事業

2015年全市共有體育場館7座,400米田徑場14個,鄉鎮門球場 20個,擁有19個體育協會。積極承辦中立籃球對抗賽,參加全國迎新年登高賽、百強縣市男子籃球賽、江西婺源全國氣排球邀請賽、湖南省體育系統登山比賽、湖南省氣排球比賽、長沙市城區公僕杯籃球賽、長沙市歡樂瀟湘廣場舞大賽等高水平文體活動和比賽,均分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市承辦的35個省、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全部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五大社會保險參保總人數37.12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3%;新增參保人數13.21萬人,增長6.8%。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19萬人、71.82萬人。

環境保護

2015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5%,「三同時」執行合格率達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農村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5天,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7.7%。[5]

歷史文化

風俗風情

寧鄉民風淳樸,民俗悠古。麻山鑼鼓、對子花鼓、周氏雙龍舞、寧鄉花豬、灰湯貢鴨、花明樓湘繡.......這些數也數不過來的獨特風情,

明末清初,在寧鄉市境內,每逢新春或婚壽喜慶,民間廣泛流傳一種簡單活潑的歌舞,由男女演唱插秧採茶等曲,伴以專門的曲調和生動的舞蹈動作,稱之為「打花鼓」。後經演變和發展,產生了湖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種——寧鄉對子花鼓。

民間土地歌:是舊時春節期間民間藝人挨家挨戶贊土地所吟唱讚美詞。在舊社會,不論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的民眾,喜歡奉承話、讚美詞,特別是在自己營造的公眾場合,更希望得到來賓、朋友的盛讚,一些民間藝人,為迎合人們這種心理需求,通過觀察被贊對象的行為、外貌,即興創作出一些符合「此時、此情、此景」的唱詞。在小鼓的伴奏下,進行演唱、讚頌,熱鬧的場面,博得主人和賓朋的歡心。這些藝人都有一手不可小視的絕技,就是即興創作,「撞誰贊誰」、「見事贊事」、「見人贊人」,讚不絕口,讓被贊對象其樂於心,不得不掏錢打發。這就是舊時人們常看到的贊土地。

花明樓棕製品:棕製品是用一種名叫棕櫚樹的棕皮所做。棕櫚樹的葉鞘呈纖維狀,俗稱棕皮,其纖維則稱棕絲或棕毛。人類利用棕纖維編制日常用品的歷史非常悠久。「棕樹,高三丈許,無枝條,葉大而圓,叢生梢頭,實皮相裹,上行一皮者為一節,可以為繩,一名並櫚。」這是東晉人用棕櫚製作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文字記載。黃材炭河裡曾出土過棕制物品。可見,寧鄉人使用棕製品的時間也很早。在農村,人們廣泛用它來製作蓑衣、繩索、床墊等物品,寧鄉棕製品則以花明樓最為出名。

雙江口「七屋樓」:「七層樓」,是古鎮雙江口流傳於民間一道菜,因其原料為七種食材,菜品形似七層寶樓,故稱七層樓。

紙紮:「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春風拂柳,清明節又將來臨。作為祭祀去世親人的紙幡、鮮花都是紙紮製品範疇。我國的紙紮工藝歷史悠久,周朝時便有了紙紮的重要製品——花燈。寧鄉的紙紮除了承襲我國紙紮的優秀傳統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工藝別致而且用途極廣。喜慶用的花燈、醒獅、舞龍、風箏,祭祀用的扎製品:紙馬、幡、人、屋、家居物品、橋、寶塔、鳳鳥、魚蝦之類,皆是紙紮的寵兒。紙紮即扎紙,民間把從事這項工作的藝人一般稱為「紙紮匠」。民間紙紮主要是為喪俗扎制各種焚燒祭祀用的紙房、紙家什、紙幡之類,雖然屬於迷信活動,但其豐富的扎制技藝卻是民間藝術的一門獨特行業。

麻山鑼鼓:麻山鑼鼓是湖南寧鄉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是類似於宗教音樂和民歌的曲牌。因發源於寧鄉市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於明未清初。相傳由一雲遊僧所傳授,當時作為廟宇化齋時用的禮樂。清光緒,宣統年間,麻山鑼鼓的音樂得到大幅度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曲牌的樂曲體系,具有獨特的演奏形式,音樂名稱、樂器形制和曲目內涵,並在湖南省幾個縣境內流傳開來。

寧鄉皮影:寧鄉皮影一般是3~4人組成演出班子。影型為牛皮製作,燈源為植物油或煤油。演出時藝人操作影型,稱為「頂作」或者「頂條子」,其餘奏文武場面,演唱湘劇或者花鼓戲劇目。多系酬神還願或慶壽是演出。皮影在寧鄉的盛行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在繼承了傳統的傳影手法的基礎上,寧鄉皮影不斷豐富內容,改變皮影傳播的表示和表現方法,已形成了寧鄉特色。有《寶台山》、《八百秋》、《薛仁貴征東》、《造梁》、《雙龍套》、《賜福》、《金橋算命》、《洪蘭桂打酒》、《張公百忍》等傳統節目。

寧鄉廟會:寧鄉自古廟宇林立,香火鼎盛,大小廟會多不勝數,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成為民間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後,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內容。廟會多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如農曆的3月19日,5月14日,6月19日,9月19日等日期是寧鄉鳳凰山傳統的廟會日期。廟會期間,信徒雲集,祭祀隆重,商品交易活躍,地方節目豐富,一派繁華景象[4]。

名優特產

寧鄉豬:寧鄉牲豬則是我國著名的地方優良豬種之一。它具有適應性廣,易熟易肥,畜脂力強,屠宰率高,肉質細嫩等特點。特別是加工醃製臘肉,色澤金黃,肥膘透明,別有風味。仔豬作燒烤豬,尤其味美色佳。因此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許多國家的農畜牧代表團都曾來寧鄉考察牲豬的情況。

黃鱔燉紅薯粉:黃鱔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頗高,含蛋白質17.2%、脂肪1.2%、灰分1%,還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和鈣、磷、鐵等營養成份。其性甘溫、無毒、補中益血、強筋骨、祛風濕。紅薯粉柔軟有勁,形似魚翅。黃鱔燉紅薯粉是寧鄉的一道民間特色菜,有「寧鄉魚翅」之稱。成菜有滑軟鮮香,營養豐富的特點。每到端陽佳節,寧鄉人家家都必烹此菜,平時也是席上佳肴。

八角溪茶葉:溈山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代便是朝庭貢茶的原產地,八角溪村則是溈山茶的發源之地。依據這一歷史資源優勢,八角溪村積極開展一村一品建設,確立了把發展名優茶作為村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建設茶園基地8000畝,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開發打造溈山茶品牌。現在八角溪村家家有茶園、戶戶有茶采,全村專業從事茶產業的農戶達到了80%以上。

寧鄉口味蛇:是湘菜名菜,選用高蛋白,低脂肪,肉質細嫩的本地優良蛇作菜餚,精心研製原料,配製以鮮、香、辣為主要特徵的口味。寧鄉口味蛇以大成橋的口味蛇最為出名!。鮮嫩,香辣,醬汁味濃的蛇肉,滿盤紅艷艷的糊滿辣椒,肥肥的蛇段已被浸得通紅髮亮,蛇肉緊實,泛着透明的油光。順勢一咬,蛇肉脫骨而出,甘香鮮嫩,那種食後始覺到的辣,辣得人倒抽涼氣卻又欲罷不能。

寧鄉刀豆花:產在寧鄉市花明樓鄉。當地所產的「刀豆花」,以其棚棚如生的生物姿態,鮮艷透亮的色彩,酥脆甜蜜的味道,被人們譽為「蜜餞之王」,聞名三湘四水。刀豆,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所結豆莢形態像刀,故名,俗稱「大刀豆」,也叫「挾劍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動植類·草篇》稱:「樂浪有挾劍豆,莢生橫斜,如人挾劍。」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對刀豆也多有稱讚。寧鄉刀豆花,是當地民間傳統的工藝美食。當地農村,歷來家家都種刀豆。婦女們採用鮮嫩的刀豆,巧制刀豆蜜餞,俗稱「刀豆花」)為迎賓待客,饋贈親友的珍品。

灰湯貢鴨:古老的灰湯,傳承至今的有溫泉,也有令人垂涎三尺的「湯泉四美」——湯鴨、湯魚、湯鱉、湯蛙,到灰湯的遊客,有一道不得不品嘗的美味,就是我們的灰湯貢鴨,灰湯鴨由於生活在溫泉地表水中肉嫩髓多、富含溫泉微量元素,自清朝以來便是皇家貢品,極具開發價值。長沙灰湯溫泉特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研製開發,精選度假區內自然放養的湯鴨為原料,所生產的「灰湯貢鴨」系列產品風味獨特,是居家旅行、饋贈親友的美食佳品,「灰湯貢」也先後榮獲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省第六屆農博會金獎。

溈山毛尖: 溈山毛尖,產於湖南省寧鄉市水溈山的溈山鄉。溈山為高山盆地,自然環境優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岭,溪河環繞,蘆花瀑布一瀉千丈,常年雲霧飄渺,罕見天日,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山中有唐宣宗(李悅)朝廷宰相裴休修葺——武則天所建「十方密印寺」,為佛教聖地,常年香火不斷,寺內鼎盛時期僧侶多達一千餘人,在日本、東南亞一帶享有崇高聲譽,故有「名山、名寺、產名茶」之稱。這裡年均降雨量達1670毫米,氣候溫和,光照少,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茶園土壤,為板頁岩發育而成的黃壤,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茶樹久受甘露滋潤,不受寒暑侵襲,根深葉茂,芽肥葉壯。

砂仁糕:早在清代,寧鄉市的小食品就飲譽省城,其中最有名的是砂仁糕與刀豆花。[/url] 寧鄉的砂仁糕,以其酥砂香甜,柔軟鬆口而得名,為湖南四大名糕(包括燈芯糕、麻香糕、烘糕)之一,在省內外享有盛名。據傳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民國時期,寧鄉城關有義沅、隆和、楊同春、德興齋等20多家南貨食品作坊生產經營砂仁糕,產品色、香、味俱佳,遠銷全國10多個省市,倍受各界人士推崇。砂仁糕主要選用優質秈稻米,將其洗淨、濾干、炒熟成金黃色,粉解成細粉,裝布袋貯存6個月以上待用。將白砂糖碾成粉,與炒米粉混合,加進適量茶油、清水攪勻,進爐烘烤,包裝即成。成品的砂仁糕呈長方形,四角周正,厚薄一致。底面呈谷黃色,有獨特的黃米粉芳香,滋味酥鬆香甜,回味悠長。[6]

風景名勝

寧鄉是中國首批旅遊強縣之一,現有國家5A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3家、3A級景區5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國家級濕地公園1處、國家水利風景區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星級旅遊飯店2家,星級農家樂31家,旅行社及門市27家;有灰湯溫泉節、溈山國際佛文化節、快樂商旅消費節、西部漂流節、沙田油菜花節、東霧山桃花節、關山鄉村旅遊節、劉少奇誕辰周年紀念活動等精品主題節會,形成了少奇故里紅色游、灰湯溫泉養生游、密印禪寺朝聖游、青銅文化探密游、鄉村文化休閒遊等精品旅遊線路;全面構建以溈山為龍頭,以灰湯為樞紐,以花明樓為支撐,以炭河裡為依託,以縣城為集散地的旅遊發展大格局。

少奇故里

劉少奇故里位於湖南省寧鄉市花明樓鎮炭子沖村。是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AAAAA級旅遊景區。這裡地處「長沙──張家界」自然風光之旅,「長沙──花明樓──韶山」名人故里游這兩條黃金旅遊線的中樞聯結點,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偉人故里「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湖南省最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和旅遊觀光區之一。劉少奇故里占地面積近800畝,包括劉少奇同志故居、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劉少奇銅像廣場、劉少奇文物館、花明樓、修養亭、萬德鼎、劉少奇坐過的飛機等景點。

溈山密印景區

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寧鄉市西部,距長沙84公里,交通便捷,是一個集禮佛、度假、休閒、探險於一體的綜合旅遊區,2007年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溈山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秀麗,人文底蘊深厚,擁有「密印禪寺萬佛之奇」、「千佛溶洞造化之奇」、「四羊方尊國寶之奇」等奇妙景觀。景區擁有以千年古剎密印禪寺為核心的佛教文化區、以青羊湖為中心的青羊湖水上區、以黃材炭河裡西周古城遺址為中心的青銅文化區、以黃材千佛洞為中心的千佛洞景區等四大核心景區。

迴龍山景區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迴龍山,是湘中重要的佛教文化旅遊景區。

位於長沙寧鄉,溈水河畔,距長沙68公里,寧橫高等級公路、灰黃公路、洛湛鐵路橫貫其中。

迴龍山自古即有「南楚靈山」之美稱,因山脈如青龍奔騰向西,突折迂迴,似有「迴龍望祖」之勢而得名。方圓30餘里,主峰迴龍峰海拔365米,山形逶迤,群峰聳翠,風景秀麗。山頂有一箕形盆地,方百餘畝,翠竹叢生,綠樹蔽天,常有清風拂面,白雲停駐,故名白雲窩。作為佛家寶地,全國百大名寺——迴龍山白雲寺即建於此,已有千年歷史。

千佛洞

「千佛洞」位於寧鄉市黃材鎮,處於風景秀美的石龍山下,是長沙地區景觀最集中的石灰岩溶洞,全長達2300米,由十三個連環洞組成,是距今三億六千萬年前形成的溶洞,行程大約70分鐘。洞谷幽深,迂迴曲折,神秘莫測。洞洞相連,洞內有洞,大的洞可容納數千人,狹窄處僅容一人通過。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千姿百態,陰河、瀑布暗地橫生,奇景迭出。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18-20攝氏度,冬暖夏涼,是避暑、休閒的好去處。相傳是靈佑法師當年修煉之地,洞內天生數千尊靈佛,佛像栩栩如生,故名「千佛洞」。

灰湯溫泉

灰湯因具有獨特的溫泉資源早已聞名於世,1998年,灰湯度假區被列為全國旅遊業43家優先發展項目之一,進入了全國21世紀旅遊精品發展項目的籠子。灰湯是一方神奇、神秘、神話的熱土,是開發、旅遊、休閒、療養的風水寶地。

灰湯資源豐富,溫泉獨特。灰湯溫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三大著名高溫複合溫泉之一,溫泉出水溫度達92°C,含有對人體有益的29種微量元素和十種治病因子,具有鎮痛、消炎、脫敏、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體質等多種治療作用,日供量在1萬噸左右,是國內不可多得的健康旅遊資源,歷來有「聖泉」、「瀟湘第一泉」之稱。

炭河裡遺址

炭河裡遺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黃材鎮寨子村塅溪與溈水交匯的台地上,是南方最著名的青銅器出土地。遺址年代約為商代到西周時期。寧鄉位於長江以南,卻有大量珍貴的青銅器出土,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最大的銅鐃和最大的銅瓿。

炭河裡遺址現存主要部分為黃材河北岸與土段溪交匯處的扇形地帶,城牆西南和東北分別靠近兩條河的河岸,城內保存面積約為2.3萬平方米,城外新發現保護面積為21萬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達40多萬平方米。1963年確認為西周遺址,分別於1973年和2001年進行小規模試掘,2003年到2004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發掘了西周早期大型建築基址、城牆遺址,清理出了七座西周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目前該地共出土了包括「全國十大國寶」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內的2000餘件文物。

2006年5月,炭河裡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