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夏水洞溝旅遊景區

寧夏水洞溝旅遊景區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里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1]。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水洞溝遺址旅遊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遊的紐帶,占地面積14.4平方公里。

水洞溝獨特的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奇絕景觀,記錄了三萬年前人類生生不息的活動軌跡。由「橫城大邊」、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構成的古代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成為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

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水洞溝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目錄

發掘歷史

水洞溝歷史上的六次挖掘

1919年,比利時傳教士肯特在途經水洞溝時,落腳在「張三小店」。

肯特在水洞溝斷崖上發現了一具犀牛頭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在天津遇到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並把自己在寧夏的發現告訴了桑志華。

1923年6月,桑志華和著名學者德日進在結束對甘肅部分地區的考察之後來到水洞溝。在斷崖邊,發現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動物化石。一場歷時十二天的考察發掘就此展開,總共發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

1960年夏季,中蘇古生物聯合考察隊開進水洞溝,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1963年,被稱為「中國舊石器考古學之父」的裴文中親自帶隊,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

1980年寧夏博物館、寧夏地質局聯合考古隊對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則是第四次。

2003年至2007年,數十位專家學者滿懷希望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這次,是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隊。這次考古,參加人數最多、歷時最長、發掘範圍最大,收穫也最豐碩。這次,不僅調動了GPS定位儀、全站儀、攝像機等先進設備,而且邀請了地質學年代學古人類學古環境學的專家到現場研討、授課,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

2014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寧夏水洞溝遺址舉行第四屆文化旅遊節以及第六次考古發掘[2]。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考古所的專家,對水洞溝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在水洞溝發現的90年間,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賈蘭坡,中科院院士劉東生等知名專家都曾前來發掘或考察,美國韓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專家也都曾遠道而來。

視頻

寧夏水洞溝旅遊景區 相關視頻

旅遊衛視 寧夏水洞溝景區

參考文獻